包浩斯 100 年
生活流程的設計

坐在鋼管扶手椅的女人,Marcel Breuer,1926年。 | 照片(剪影):© 包浩斯檔案館 柏林/Dr. Stephan Consemüller
包浩斯藝術學院希望藉由前衛藝術,使可以負擔的社會住宅成為可能。 其最終目標則是以革命性的設計為變動中的社會創造一個新的生活設計。
如果有人夢想著以包浩斯的經典家具佈置客廳,例如馬塞爾·布勞耶(Marcel Breuer)的懸臂椅,或是以瓦根菲爾德(Wagenfeld)的檯燈來強調居家的裝飾性,他們可能會因為這些至今依然極為吸引人的設計家具價格而受到驚嚇。從包浩斯設計師當時的用意來看,今天的定價似乎與當時的用意互相矛盾,那些家具其實是特別為社會弱勢群體所設計的。但是,當今不僅是包浩斯作品的商業價值,連社會對包浩斯的整體評價也不一樣。如今包浩斯作品的簡約優雅更具有流行趨勢的特質,反而沒有當時的革命性意義了。然而,1919年包浩斯成立時的目標正是透過創造出具創新的設計而促使日常生活的徹底現代化。
包浩斯成立於一個因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工業化經濟而導致充滿苦難的社會。通貨膨脹、飢餓、失業、無家可歸以及動盪不安的社會促使人們渴望新的社會發展方向。在這樣政治與社會環境中,建築師沃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身邊聚集一群藝術家,而格羅皮烏斯正是後來的威瑪包浩斯創始人。對格羅皮烏斯而言,充滿災難的社會環境需要創意設計師的指導。在建築方面,他說:「建築是生活流程的設計。」 有一些批評者則指責他追求的是不切實際的浪漫烏托邦。
生活的徹底現代化
與理想化中世紀更回頭採用哥德式造型的英國藝術與工藝運動不同的是,包浩斯以創新的新發展方向為目標。首先跨領域的藝術家們與工匠們共同創作,後來於德紹時期則透過工業機器的幫助創造生活物品,而這些生活物件則應具有形塑未來文化的功能。格羅皮烏斯在包浩斯宣言中寫道:「所有繪畫藝術創作的最終目標是建築! […] 建築師、雕塑家、畫家、我們都必須要回歸到手工藝創作! […] 藝術家是工藝匠的進階版。」由於包浩斯藝術家們希望改善居住環境與生活,特別是改善低收入層人口的生活,他們的作品更應該是每個人可以負擔得起的。對於他們很重要的因素是——這些物件應適合廉價大規模生產。因此,包浩斯創造了一種以前沒有人感興趣的設計形式。他們的焦點集中於幾何基本形狀例如方形,圓形與三角形,這在以前是不平常的。而他們使用的顏色則僅止於基本色:紅色,黃色,藍色,黑色和白色。藝術評論家保羅·威斯特海姆參觀了由格羅皮烏斯所舉辦的建築展之後,揮著手說:「一個人在威瑪待了三天之後,往後的一輩子再也不想再看見正方形。」
藝術? 不在包浩斯裡面!
包浩斯原則被徹底執行:必須完全放棄主張一些藝術原則,因為這違背了他們的意識形態。實用與功能應該決定設計,而不是風格或美學。對於那些以畫藝術家身分來到威瑪與德紹的教授們而言——用包浩斯的習慣用語稱他們“大師”——這種取向毫無疑問的意味著潛在的衝突。特別是日常生活用品,嚴謹而新穎的設計語言更是顯而易見。例如,在金屬工坊製作的咖啡與茶具組,我們可以看到:在這裡,一切都不需要也不應該相互協調以符合藝術標準。奶油罐,糖罐與茶壺各自的風格極為不同,有些甚至似乎不應該放在一起,因為它們的功能決定了設計,而不是茶具組的整體印象。瑪莉安娜·布蘭德(Marianne Brandt)的茶壺只是放棄手工藝的眾多例子之一。早在包浩斯之前 “形式跟隨著功能” 座右銘(form follows function)影響力即已極為顯著,如今更與包浩斯風格密不可分。



為大眾而設計
包浩斯在沃爾特·格羅皮烏斯的領導下開展革命性設計,自1927年起在新任校長漢斯·邁耶(Hannes Meyer)任內則被調整為更明顯的社會趨向。在他任內包浩斯應該更滿足人民的需求——要為“無產階級”設計。在邁耶的領導下,當時 「國民需求取代奢侈品需求」是創作的座右銘; 而最重要的問題更應該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真正需要什麼?”」不再需要生產更多的地毯,而是堅固耐用的地面鋪層材料。而當要開發管狀鋼製家具的彈性耐力材料時,包浩斯學院的各個工坊則為此目標進行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