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魏杨特(Kai Weyand):1968年出生于德国弗莱堡,毕业于弗莱堡师范大学。曾担任教师和成人教育工作者。2001年至2005年与作家马丁×格里希(Martin Gülich)共同担任弗莱堡文学社社长,2005年9月起成为自由作家。
凯∙魏杨特擅于写中短篇小说。2002年因其短篇小说的成就荣获柏林“Open Mike”文学工作坊金奖,2004年荣获“Irseer Pegasus”文学奖。2009年获德国文学基金会奖学金,赴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参加为期十周的作家驻留计划。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星期二,新建的毁于一旦》(Am Dienstag stürzen die Neubauten ein),长篇小说《西弗老师西班牙式开局》(Schiefer eröffnet spanisch)。2015年出版的《献给布罗尼科夫斯基的掌声》(Applaus für Bronikowski)入围“德国图书奖”名单。
2011年,凯·魏杨特作为“文化接触-作家驻留”项目的作家在南京驻留一个月。驻留期间,凯·魏杨特参加了由歌德学院(中国)与南京大学德语系在书衣坊举办的题为“劳,而后获”的沙龙活动,并与中国作家叶兆言、韩东、鲁敏开展了一场有关“立人,立文,立国之道”的对话。
沙龙上,凯·魏杨特朗读了作品《十秒钟》,这篇讲述百米短跑运动员在赛场上奔跑10秒的故事,反衬出作家的生涯是多么漫长、艰辛和贫困。在他看来,在德国“写作的人很多,作家比读者还要多,而且收入很低”,但这并不能让自己放弃写作,因为“对我来说,写作可以超越自身的界限,收获大于折磨”。
有邮局工作体验的作家鲁敏朗读了小说《致邮差的情书》,小说讲述了一位邮差平凡琐碎的生活。至于“何谓成功作家”的问题,她表示“如今的成功学伤害了我们对于劳与获的理解,作家的书卖得很好并非意味着成功”。
叶兆言则以《一本书的价值》一文讲述了自己的见解:作家无法判断应该获得多少才是自己劳动的真正价值。有些作家辛辛苦苦写出来的一本书,它的实际价值可能就是一块钱,而这个让人难堪的现实,是作为一个热爱写作的人必须学会忍受的,并且要心甘情愿地接受它。“说实话,考虑也没用,更应该享受劳动的过程,写作的过程十分美好,让我感到满足。
”
而在作家韩东看来,“劳,而后获”其实是一种危险的关系,想要获得一种结果其最重要的不在于劳动的多少,而在于劳动的方式是否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