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艺术
李丹
李丹目前的创作媒介包括3D模拟、互动网站/电子游戏、声音、视频、装置以及写作。她的实践结合了空间研究以及对国际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反思。她对介于存在与不存在之间的空间感兴趣,这些空间似乎永远无法抵达,但又有迹可循。通过这样的空间,她的项目探讨东方主义的异域情调、殖民凝视、命名的权力、意识形态变化的空间载体,以及在虚拟时代如何重新想象空间。
李丹于2021年7月26日至9月30日于北京缓存空间驻留,开展其长期项目“沙的政治”。2021年9月22日至30日,其驻留项目展览“请再看一遍” (PLEASE WATCH AGAIN)在缓存空间展出。
艺术家自述:
展览“请再看一遍”
今年春天,包括北京在内的多地遭遇十几年来最大沙尘暴,舆论在沙尘的产生和治理上表现出很多误解。由于沙源地在蒙古国,很多人在网上责备蒙古国人不“好好种树”,以至“风险”来到了中国。当我查阅媒体报道时,发现沙尘暴提示出的种种地理想象和时空图景非常有趣。
2002年春天北京的一场沙尘暴被这样记录:“3月19日的强浮尘天气发源于新疆哈密以西,再由西北路和北路传输路径共同作用产生。途经河西走廊、兰州、银川、呼和浩特、张家口等地直到北京”。这是沙尘的丝绸之路之旅,随后它又抵达北京,一段从边缘(periphery)到中心的典型旅程。
当天气预报越来越只是手机上的一个app,人们逐渐远离了天气预报电视节目构成一种整体性国民叙事的时代。即使从“人民”节目变成引入广告、与消费有关的“大众”节目,天气预报仍然有对底层的覆盖,从上面的化肥、种子广告可见一斑。而沙尘作为PM10是十年前随着PM2.5作为中产话语进入大众视野的,对这一单一指标的强调使人们常常忽略其背后的复杂动态。
无用的沙从边缘大举进入有用的中心城市,这是新自由主义城市面临的空中“风险”,尽管划分了地块、设立了门禁小区,污染还是会从天而降,无孔不入,进入脆弱的神经症身体。这涉及到生命的管理,PM10本来就是一种吸入物指标,是一种内外关系。
无尘室则是摒弃沙尘的极致,是一个内部,一个脆弱的体内,容不下沙子的眼睛,同时它却用这种方式来提纯沙子,生成数字世界。无尘室是半导体产业必不可少的。今天是芯片前所未有地政治化的时代,全球芯片短缺,全球化无以为继。沙尘暴是超越民族国家边界的,而沙的提纯物和民族主义绑定在一起,成为民族主义的原料。
“请再看一遍”的展示空间——料阁子——正是共和国初期电子元件工厂堆料堆沙的空间。在项目展览中,我用国产无尘室模拟软件的素材制作了一个假的气象信息预报。“请再看一遍”是气象信息节目中的一个流程,一个命令,表示将再次展示宏大图景的变迁——而我们再看一遍却似乎还是不明白。与之呼应的还有一幅介于虚拟和现实之间的沙子的肖像和一个影像装置。“沙的政治”计划
“沙的政治”着重探讨位于边缘(periphery)的沙漠和干旱地带。这也是杉山正明所说的“干燥世界”,欧亚或包括北非地域的“欧亚非”,都有广大的“沙”/“漠”/“bi-a-ba-n”,在中央欧亚更是以其为主要中心,这里旱灾频发,导致的迁移很容易引起动乱,王朝常被推翻。同时沙尘暴是一种跨越民族国家边界的力量(撒哈拉的沙侵扰到美国,在卫星云图上显现为噪音,当然真实的政治经济关系是相反的),沙的流动和传播总是不可控的。
“沙的政治”关于有用物和无用物。21世纪的生活方式正是以沙子为基础的,混凝土、沥青和玻璃改变了世界数以万计的建筑环境,牙膏等生活用品的来源也是沙子。当前的时代正面临着全球沙短缺,中国仅2011-2013年使用的沙就超过美国整个20世纪使用的沙。但沙漠的沙子几乎是不可利用的。沙粒受风的作用而非水的作用形成,太过圆滑,无法锁定,无法充当建筑材料,在现代性中是字面意义上的不具有建设性,这就是沙特每年需从澳大利亚进口沙的原因。与此同时,沙中提炼的硅是有用的极致。半导体产业的无尘室比手术室要“洁净”得多,它既在利用沙尘,又要完全摒弃沙尘。
“沙的政治”还包括从计算机图形学讨论模拟与噪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