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我们将如何教外语、学外语?
这个世界早就想实现数字化。在虚拟购物、通信以及人的全球定位和移动方式等许多领域,数字技术确实不可或缺。但是另一方面,直到最近,教育领域的情况还在走向更传统的方向。毋庸置疑,新冠疫情将中小学、大学和其他教育参与者迅速推入一个数字世界,而他们在某种程度上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自新冠肺炎大流行病爆发以来,德国、法国和中国的(外语)学习领域有哪些发展?(外语)数字学习的哪些结构、方法和工具已经证明了自己,哪些方面需要改进,还需要创造哪些前提条件?这种学习形式对学习心理有什么影响?
新的数字工具(其中一些利用人工智能)提供了评估学习者的方法,以便为合适的教育解决方案做好准备。由此,语言学习顺应超个性化趋势,这种趋势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发展之一。借助日益精确的测量工具,人们进行越来越精确的评估,以获得越来越个性化的答案。可预见的优点是,既节省学习时间,又能让学习者更好地参与其中。
这就引出了教师和学习者在课堂中的角色问题:数字化工具能取代教师吗?这有多大可能性?课堂还是最佳学习场所吗?这种发展会导致出现(学校)班级的新方案吗?在数字革命的冲击下,学习者/教师/课堂之间的三角关系如何发展?
互联网及其多媒体工具已经开始改变语言学习的方式,这要归功于在线软件或远程教学。当前的技术发展表明,还会有进一步的重要变化。由于(虚拟)体验的出现,语言学习领域的继续发展极为可能:虚拟现实及其多样化的应用为体验语言和与之相关的文化提供了新的可能。学习者通过使用虚拟现实眼镜,可以代入式地过上柏林年轻人的生活,沉浸在使用他所学习语言的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serious gaming平台,他可以一边学习法语表达,一边尝试挫败巴黎寻宝的阴谋。
互联网会成为学习者的一个巨大的研究领域,让自己完全沉浸在世界上各种语言和文化之中。不同文化的虚拟体验未来能取代个人之间的交流吗?语言习得会因为游戏化而变得轻松有趣,还是会失去自己的特性?在未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聊天机器人是否应该取代或补充传统的语言课堂?
如今,诸多可供使用的翻译程序似乎预示着一个乌托邦的出现:巴别塔及其语言之谜的终结。事实上,今天的你即使身处异国他乡,语言不通,也可以使用手机交流。你只需对着手机说话,几乎一瞬间,手机就会把你说的话翻译成当地国家的语言。人们突然可以普遍无障碍交流。但这种幻想的背后,也隐藏着挑战。
首先是实质的问题:机器人及其算法是可靠的笔译和口译者吗?随之而来的另一个问题:翻译只是一种功能,还是属于另一个更复杂的层面,即交流层面?换句话说,数字化时代的翻译指向一种人工智能似乎(还)无法提供的专有技术:文化传播和人际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