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鲁敏

“拜访”朗诵会
                                           
到哥廷根的第二个晚上,睡眠还处于混乱状态,但已经开始“拜访”文学了——这个活动在节目单上写做“Hausbesuch”,邀请我赴德的史蛾米(Irmy Schweiger)女士(哥廷根大学中德跨文化日耳曼学系文学交流项目负责人)今晚与我同行,她把这个活动译作“拜访”,这是哥廷根文学中心的前任负责人豪克·胡克施塔克(Hauke Hückstädt)先生所创意的一种文学聚会模式,已经进行到第九次了:文学活动从公众区域转入私人空间,在某个家庭里举动文学朗诵会,让文学像客人一样敲门,进入家庭,进行一次随意但愉悦的“拜访”。由于空间的原因,所以一般规模不会大,大约二三十人左右,为了增加一点神秘的趣味,所有的人直到买票时才能看到接待的私宅地点与承办的“主人”是谁,也许正好是自己认识的朋友,也许是工作伙伴,或是别的。
 
去程中,穿过大片宽阔的树林,Irmy一路上告诉我,她意外地发现,这次接待拜访的主人是她女儿学校的老师。而带着“文学”前来拜访的主宾是德国中年作家Lutz Seiler,获奖甚多,包括在德语界非常重要的Ingeborg-Bachmann-Preis文学大奖。他原先写诗,后来转为小说,以语言精美细腻著称。可惜我不熟悉这位作家,他的作品亦尚未译至中国。稍后,我与Irmy讨论过这个话题:与复杂的故事型或话题性作品相比,以语言见长的作家,较难通过翻译传播到另一个文化中,因为其特质会变形、流失,弄不好更会意味全无……这是文学译介中的老问题吧,但同样作为一名作家,我不禁还是感到一点小小的情绪上的触动:这正是文学的敏感、局限与骄傲之处。
 
活动八点正式开始,但七点四十五进入,我们早到了几分钟,就一直站在楼下边谈边等,正好有人陆陆续续地到来,大多数骑自行车,在这个偏热的夏日黄昏,她们个个满脸汗珠。哥廷根人很喜欢自行车,Irmy就曾经带着她的两个女儿利用休假期间花上两个星期到德国东部进行长途的骑车游玩。而在哥廷根,因为城市较小的缘故,自行车、步行确也是最合适的出行方式,这也就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个小城何以如此地安静与芳香了——草地与树林的气息永远包裹着每一个人,本地人一定不觉为异,但对比我那繁华喧嚣、令人爱恨交加的南京城,还是让我品尝到一种梦境般的感伤。
 
时间到了,大家上楼,果然如我最初的预料,这更像一个文学同好的活动,有出版人、大学退休教授,医生、艺术家、学生等,也有作家本人的童年伙伴,甚至有朋友从外地赶来,除了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异乡客,听众们大多彼此熟识,尤其是Irmy,因她所主持的课程设置之需,她与这当中的许多人都有交往。等待中,大家闲聊,在Irmy的翻译下,我与一位以出版文学图书见长的出版社负责人聊了几句,他介绍说,他们曾经引进过一位韩国诗人的作品,其过程是:先让懂德语的韩国人译成德语,再让一位德国诗人对其进行诗化,两道工序!Irmy也顺便说到,在她的课程中,她会让学生把德文小说译成中文,再让中国学生将其译成德文,然后再与原著进行对比,大家讨论差异……仍是翻译的话题!人们永远在努力,从不同的方向,希翼可以更大程度地贴近彼此的心灵,唉,巴别塔呀!
 
家庭主人与文学中心的几句简单开场白之后(当然,会有一些可以想见的幽默小桥段),Lutz Seiler跟听众作了简单的互动,感谢几位重要的朋友,然后,他的朗诵正式开始——作家今天所读的是一本关于童年回忆的书,由于他的东德背景,当然会有很多年代感的细节与气氛。在后来的提问环节,大家谈到了一些东德往事,谈到了成人视角与少年寂寞,以及写作与生活等……关于书名《Die Zeitwaage》,是用于钟表的一个机械小装置,永远摆动不停,Irmy跟我比划了半天,加之我的胡乱建议,抽象与具象两相结合,最终译为《时间秤》——我喜欢起这个名字了,有渺茫之感。
 
朗诵持续了约四十分钟,因为完全听不懂,我也基本上就走神了四十分钟——这是另一个时空的四十分钟,伴随着耳膜里陌生语言柔和起伏的冲击,我注意到斜顶窗外由明亮至红黄至灰蓝的天际,视线掠过墙上的黑白肖像日历、室内聆听者们陌生的一动不动的背影,以及长条桌上开始软化的各种奶酪以及新娘一般等待亲吻的红酒……语言在空中疏离而独立地流动,但我另有感受:关于《时间秤》,如果在秤的这头放上文学,那么另一头,就是眼前这所有的一切,或者更多,多到整个世界;也可能什么都无法搁置,文学如此之重,同样如此之轻,如同窗外的哥廷根小城,或是我的南京,以及地球上每一片点点星火的夜色,以及所有无法入眠的面孔。

“拜访”作家Lutz Seiler的朗诵会 Lu Min

鲁敏 1998年开始小说写作。已出版《六人晚餐》《九种忧伤》《墙上的父亲》《取景器》《惹尘埃》《伴宴》《纸醉》《回忆的深渊》《百恼汇》等。 曾获鲁迅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人民文学奖、郁达夫奖、《中国作家》奖、中国小说双年奖、《小说选刊》读者最喜爱小说奖、《小说月报》百花奖原创奖、“2007年度青年作家奖”,入选“《人民文学》未来大家TOP20”、台湾联合文学华文小说界「20 under 40」等。有作品译为德、法、日、俄、英、西班牙、意大利、阿拉伯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