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沙龙 于尔根·考伯《马克斯·韦伯:跨越时代的人生》

​《马克斯·韦伯:跨越时代的人生》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索·恩

周六,2021年03月27日

16:00 - 17:30

奇点书集

合作伙伴:马克斯·韦伯基金会,南京奇点书集
时间:2021年3月27日,16:00 - 17:30
地点:奇点书集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中山路286号
嘉宾:马勊思,郑震,郑作彧
主持:钦文
语言:中文

活动需报名参加。请点击这里,在线报名。名额有限,先报先得,报名成功者将获得二维码凭证。请截屏保存并在参与活动时出示此二维码。参与活动期间,需佩戴口罩,并与其他参与者保持一米以上的社交距离。

本次活动也将在@歌德学院中国 新浪微博上进行直播。

年仅13岁,他就开始研读马基亚维利和路德的著作;29岁的时,他已经成为教授;他时而是满怀激情的民族主义者,时而似乎又作为社会的观光客过着美国式的生活:马克斯·韦伯(1864年—1920年)不仅是当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也是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德国精神领域中最捉摸不定、最充满矛盾的伟大人物之一。他患有那个时代典型的“神经病”,着魔般地工作,却几乎没有完成一部著作;就连他的代表作《经济与社会》(Wirtschaft und Gesellschaft)也是在他去世后出版的。作为社会学家、政治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和法学家的韦伯,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他的文章影响着全世界好几代学者和政治家,但是哪些事物影响了他、又有什么激励着他呢?作为人的马克斯·韦伯至今仍是个迷。于尔根·考伯是德国最著名的学术记者之一,在马克斯·韦伯诞辰150年之际,借着这位伟人传记的出版,他努力地令人信服地对韦伯孜孜不倦、时常走向筋疲力尽边缘的人生做出阐释,而与此同时,也勾勒出现代社会第一个伟大阶段的令人着迷的时代图景。

于尔根·考伯出生于1962年,曾在比勒费尔德大学(Universität Bielefeld)攻读社会学专业,之后在1999年,他开始在《法兰克福汇报》担任编辑。从2008年起,他负责管理该报的社会科学部门;自2012年开始,他成为副刊的副主编。同样在2012年,他被《媒体杂志》(Medium Magazin)授予科学领域年度记者奖。自2015年1月以来,于尔根·考伯成为《法兰克福汇报》的共同出版人,同一年,他获得路德维希-伯尔勒奖(Ludwig-Börne-Preis)。

2020年,于尔根·考伯的《马克斯·韦伯:跨越时代的人生》一书在歌德学院的资助下由社科文献出版社索·恩出版。

在本次读书沙龙活动中,我们邀请马克斯·韦伯基金会中国代表处的马勊思,与南京大学的哲学、社会学教授郑震和郑作彧,畅谈马克斯·韦伯的生活与思想,并与观众交流。活动由南京大学的钦文主持。 

 

嘉宾 & 主持人

郑震,江苏南京人,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社会思想史、西方社会学理论和文化社会学。

郑作彧,台湾桃园人,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客座教授、德国耶拿大学教授资格研究人员、德国生态经济研究院线上学术专栏撰稿人。博士毕业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主要研究兴趣为社会理论,目前致力于批判理论研究。

马勊思,历史学家、汉学家,主要从事中国传统藏书史、德国汉学史的研究。自从2017年起任德国马克斯·韦伯基金会驻华代表。

钦文,南京大学外语学院教师,译者。译有:《拉贝日记》《论现代和后现代的辩证法》《叔本华及哲学的狂野年代》。研究领域和兴趣:德国近代文学、域外中国形象、图书出版文化、阅读文化史。

马克斯·韦伯基金会——德国海外人文研究所旨在推进在特定国家的社会科学、文化研究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国际研究。该基金会包括10研究所,分别分布在贝鲁特、伊斯坦布尔、伦敦、莫斯科、巴黎、罗马、东京、华盛顿特区和华沙。韦伯基金会鉴于中国在科学、文化和政治领域的意义,特别是作为一个研究区域的意义2017年初在中国开设代表处。这些研究所彼此密切接触,并与大学和其他研究机构保持密切联系。此外,他们还与相应的专业协会积极建立联系。通过世界各地的研究所,马克斯·韦伯基金会极大促进了德国与相应东道国或地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以及社会科学、文化研究和人文科学的国际化。

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