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瑟夫・博伊斯的行動意志力
如果砍倒一棵樹就等於謀殺會怎樣?

七千棵橡樹 – 城市森林化取代城市管理 -- Dennhäuser Straße(街道),約瑟夫・博伊斯的社會雕塑作品,種樹行動始於一九八二年第七屆卡賽爾文獻展
七千棵橡樹 – 城市森林化取代城市管理 -- Dennhäuser Straße(街道),約瑟夫・博伊斯的社會雕塑作品,種樹行動始於一九八二年第七屆卡賽爾文獻展 | 照片(細節):© Baummapper (CC-BY-SA-3.0)

約瑟夫・博伊斯有很多面向,他的理念直至今日仍具影響力。我們與研究博伊斯的專家,奧伊根・布魯門教授聊一聊博伊斯推動生態運動時的意志力,以及他如何證明給我們看:我們有能力展開行動。

作者: 蕾娜・柯隆恩布格

布魯門教授,您是研究博伊斯的專家,又與卡特琳娜・尼柯斯(Catherine Nichols)一起執行「二零二一博伊斯」專案,除了博伊斯百歲誕辰紀年的正式活動之外,您自己如何「慶祝」這個日子?

基本上,我們慶祝的不是英雄人物博伊斯,而是討論他向社會提出的不尋常的問題,並且嘗試著當面檢驗那些問題。

博伊斯生於一九二一年,一九八六年辭世,他活著的時候,看到了那些如今在法國、德國,也許在全世界都稱得上重要的社會問題?

就在他生命的最後階段,博伊斯遠離了博物館事務;他投注心力在大型的社會、生態計畫上。他喜歡積極的參與生態運動,表達支持立場,而且不再僅止於理論,而是實際投入。

他實際投入的一個著名例子,就是他在第七屆卡賽爾文獻展上發起的行動:長達數年之久,博伊斯連同志願協助者一起在卡賽爾種下了七千棵橡樹。您是否會說,博伊斯的那句名言:「人人都是藝術家」,在此有了具體實現,也就是說:每一個人種一棵樹,每一個人都能共同塑造政治與社會生活?」

是的,當然。「人人都是藝術家」這句話 – 雖然聽起來稀鬆平常 – 含義卻深遠得令人驚奇:開頭兩個字是「人人」,意指在地球上生活的每一個人,無論這個人的性別、膚色、文化出身,都被包含在內了。這個人並未被要求要成為藝術家,努力成為藝術家,而是,他就是藝術家。這是甚麼意思呢?如果人人都是藝術家,我又如何想像這件事?這裡說的不是傳統的藝術家,譬如以獨創的方式畫畫、寫作或者演舞台劇的人,這裡說的是每一個人擁有的東西,也就是富有創意的力量與方法,做一些有創造性的事情。博伊斯把這個人及其方法、思考能力,用創造過程與方法展開行動,通通串聯起來。他假定所有的人都具備這些能力,即使人們多半時候並不知曉自己有這些能耐。有必要找出一種人人都能毫無滯礙的釋放出自己這種內在潛能的方法。

不要等到有人要求了,我們才展開行動,放手做就對了,這句諺語是這樣說的。當今的格蕾塔・童貝里(Greta Thunberg, 2003年生,瑞典學生,「周五護未來」活動的發起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她證明了這樣的倡議可以延展得有多廣、多遠。

奧伊根・布魯門

她以學生的身分坐在議會前,拿著一塊牌子抗議氣候變遷 – 從這個簡單的表態演變成一場了不起的運動。只要每一個人擁有的內在的力量比他以為的還要多一點兒,他只需要找到運用這股力量的勇氣即可,這也是一個可以呼應的例子。

博伊斯不只對人,同時也對大自然深具信心:他將二者視為主體。在少數幾個國家,譬如這在厄瓜多爾就已經屬於真實情況了。大自然在那裡被看成一個法律主體,並在這個基礎上被賦予權利。博伊斯對這個問題,假如動物和大自然本身擁有自己的權利會怎樣,鑽研到甚麼程度?

博伊斯的作品很早就有動物亮相了,一九五零年代,當他還是傳統的雕刻家與畫家時,就有一整個系列的動物出現在他的作品中,鹿和兔子尤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沒過多久,博伊斯就很確定,這些傳統形式與雕塑已經不再是可以真正改變甚麼的正確手段。所以,他當了老師並且投入政治,一九六七年他成立了德國大學生黨(Deutsche Studentenpartei),大多數的黨員是動物。

把動物看成一個黨派的當然黨員,讓我們注意到,博伊斯很早就提出所有的生物,包括植物與動物,都應該獲得法律地位的要求。

奧伊根・布魯門

讓我們以正在巴西發生的砍伐雨林作為例子:假使每一棵樹都具有法律地位,砍倒這樣高大的樹木等同一樁謀殺案,而且司法機構會追究這件事,會怎麼樣呢?若是,我們就真的有一個辦法來對付諸如此類的荒唐行為了。

您曾經策畫過幾場博伊斯展覽,又寫了以這位藝術家為主題的碩士論文。博伊斯有那些地方現在還讓您著迷?

他藝術是改革這個社會的唯一方法的想法,我那個時候心想:我的天啊,這傢伙一定瘋了吧!但是,這個從藝術的角度重新思考這個世界與社會的方法,從此與我如影隨形。從這一點看來,博伊斯始終是一個很特別的人,沒有那位藝術家像他這樣,如此大踏步的邁出界線過。
 

博伊斯和法國

博伊斯因為一七八九年發生的法國大革命而與法國建立起很密切的關係,他把他們的口號「自由、平等、博愛」,運用到他與經濟、法律以及精神生活有關的三種呼籲中: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精神自由以及經濟方面的博愛。安納賈西茲・克魯茲(Anacharsis Cloots,1755-1794,法國作家、政治家與革命分子)在克萊沃(Kleve, 德荷邊境、下萊茵河地區的一個小城)出生,在羅伯斯比(Maxmilien Robespierre,1758-1794,法國大革命時期政治家,雅各賓專政時期最高領導人) 的治遭到處決。博伊斯非常認同他,認同到了有一段時間簽下「安納賈西茲・博伊斯克魯茲」(Anacharsis Beuyscloots)這個名字的程度。重要的是,克魯茲將革命理念國際化,並且將表演引進政治行動。

 

關於訪談對象

布魯門教授(Eugen Blume)在柏林漢堡車站 – 現代博物館國家美術館擔任館長直至二零一六年,是馬克思(Erich Marx,1921-2020, 德國企業家暨藝術品收藏家)收藏展的策展人,也是布倫瑞克(Braunschweig)視覺藝術學院的名譽教授。目前他與杜賽道夫的海涅大學(Heinrich-Heine-Universität Düsseldorf)合作,在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周(NRW)策畫執行「二零二一博伊斯」(beuys 2021 )專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