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中央盲人圖書館
「沉浸在論述的世界」
一場事故,讓史蒂芬·迪布斯(Stefan Debus)失去了視力。但是,多虧萊比錫的德國中央盲人圖書館,使得書籍能夠繼續在他的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詞彙對於我而言有著特殊的地位。詞彙讓我能夠想像事物的本來面貌。文本則使得我們失明人士能夠感知眼前並不可得的世界。正因為如此,書籍是我生命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我失明,大部分圖書館的藏書對我而言失去了意義,而被人們簡稱為“DZB”的德國中央盲人圖書館(Deutsche Zentralbücherei für Blinde)卻大大地擴展了我的世界。
我已經記不得第一次使用德國中央盲人圖書館的確切時間了。但是,我可以肯定我是從2009年開始經常到這裡借書的。那一年我搬到萊比錫,也就是德國中央盲人圖書館所在地。不過,地理上鄰近,卻與借閱毫無關係,因為圖書可以以郵寄的方式送到讀者手中,所以生活在德國各地的人都可以從這裡借書。最近,人們甚至可以通過電腦或者智能手機下載圖書,更為簡單便利。
我也經常借閱燒錄在CD上的圖書。不過,它們並不是人們在商店裡能夠買到的常規有聲讀物。德國中央盲人圖書館擁有自己的錄音室,並自行錄製其館藏。提供給盲人的有聲讀物採用的是特殊的音頻檔案格式,並由多家盲人圖書館共同開發,全世界通用。需要專門的播放器來播放有聲圖書。採用這種格式,在同一CD內能夠存放多頁有聲書,這樣的話,讀者就能夠非常方便地找到相應的章節或是在不同的章節之間來回切換,並且也很容易“跳過”某些段落。
不過,我並不經常使用這種功能,因為大部分時候我會將一部有聲讀物一氣呵成地聽完。我尤其偏愛世界經典文學作品,例如艾爾弗雷德·耶利內克(Elfriede Jelinek)、湯瑪斯·曼(Thomas Mann)及翁貝托·埃可(Umberto Eco)的著作。他們的作品令我著迷。例如,我讀過埃可的《玫瑰的名字》(Der Name der Rose)。這是一本極其引人入勝的探案小說,其中蘊含著大量的知識和歷史觀察。聆聽該小說對我而言是一次驚心動魄的體驗。在我的眼前甚至再次浮現由辛·康納利(Sean Connery)飾演的電影的畫面。在失明之前,我曾經看過這部與小說同名的電影。
在德國中央盲人圖書館也收藏點字格式的圖書,同樣是由該圖書館自行製作。從體積上來看,這類圖書中大多都是相當厚重的大部頭。這是因為點字字體印刷比黑版字體所佔的篇幅要多很多,所謂黑版字體是盲人對普通圖書中的印刷文字的叫法。300頁的平裝本,如果以點字形式印製的話,輕而易舉就會變成A4紙大小的5卷本。事實上,這樣的大開本對於視障人士來說使用起來也更便利,因為大開本會使每行都更長,這樣的話他們就不用頻繁地去尋找下一行的開頭。
順帶說一下,我在讀點字的時候很容易疲勞。由於我是後天失明的,因而閱讀速度不是很快,而且讀不多久身體就會感到勞累。正因為如此,我讀的幾乎都是有聲讀物版本。德國中央盲人圖書館也提供盲人點字雜誌,雜誌名為“明星時代”(SternZeit),其中收錄的文章是從《明星》雜誌(Stern)和《時代》周刊(Die Zeit)發表的文章中挑選出來的。我經常借閱這份雜誌,因而我總是能夠緊貼最新潮流。
我不會在生活中放棄書籍和雜誌。通過它們,我獲得資訊和知識,得到消遣,也激發了思考。我常常將它們看作人生的支撐、慰藉和引導。許多人一定都有類似的感受。誠然,沒有中央圖書館,盲人的世界也會有相同的體驗。然而,德國中央盲人圖書館使我更加方便地沉浸在講述的世界當中。
史蒂芬·迪布斯(Stefan Debus),生於1969年,在萊比錫從事自由鋼琴調音師職業。1991年到1994年期間,他在盧森堡(Luxemburg)音樂學院(Conservatoire de Musique)讀書。他在1998年的一次意外中失明。2002年,他在凱姆尼茲(Chemnitz)以優異的成績完成鋼琴調音師的培訓。此外,迪布斯還是《漆黑一片:有關盲人的靈活性的指南》(Stockdunkel – ein Handbuch für Blinde zum Thema Mobilität)一書的作者。
德國中央盲人圖書館(DZB) 是德國第一座盲人圖書館。1894年,它作為為盲人提供凸版印刷讀物的協會在萊比錫成立。今天在德國大約有15.5萬盲人和50萬左右的視障人士可以在這裡借閱圖書。其館藏包括40萬本有聲讀物和20萬本點字讀物,還有大量雕版印刷作品。這些媒體產品在德國中央盲人圖書館自己的錄音室、印刷廠和裝訂車間生產製作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