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詢時間—語文專欄
語言爭執

插圖:兩個人畫在左右各一邊、面對面;兩個人嘴巴張開,左邊的手持擴音器並搭配鋸齒狀對話框、右邊的則拿著麥克風
關於語言所扮演的角色和功能總是一再引起熱烈的討論 | © 歌德學院線上編輯部/插圖:Tobias Schrank

那些理念與價值觀能最能把一個社會凸顯出來?爭論語言扮演的角色及應用又和這個有甚麼關聯?我們新的專欄作者漢寧・洛賓,萊布尼茨學會(Leibniz-Institut)德語部主任,潛心研究大眾熱烈討論的語言政策相關議題 – 告訴我們語言對於社會上的「想當然爾」有多重要。

作者: 漢寧・洛賓

學習外語是一種樂趣,學習讓人覺得好玩,還可以認識這個國家及其國民,到使用那個語言的國度旅行時,還可以和當地人交談。但語言也是引發深入探討、爭論,甚是暴力行動的動機。這不僅與語言應用有關,事情很明顯,不經意地出言侮辱便可能導致激烈的反應。政治上的語言應用直接與政策內容連結在一起,並且以其「旗幟鮮明的話語」(Fahnenwörter)而成為辯論時辨認方向的標誌。

語言政策欣欣向榮

但是,有關語言扮演的角色以及具備的功能,也經常引起激烈的論戰 – 我們現在討論的是少數族群的語言,關於標準化的問題,抑或關於公共領域與媒體、公家機構以及學校,國家和國際政府組織語言應用方面的問題?所有這一切,都是在本文標題「語言政策」的廣義下進行的。
 
現在,和德語有關的語言政策議題受到熱烈且廣泛的關注,其中有些議題以前就已經熱烈地討論過了,如今又重出江湖。有些議題則是剛剛冒出來,卻恰好把社會的改變反映出來。在我接下來幾個星期中為大家撰寫的文章中,我希望把一些觀點清楚地呈現出來。我希望告訴大家,當我們學習一種語言時,就能透過這個語言了解這個國家、該國社會及其歷史。

只會讓人情緒激動:正字法改革

首先我要談一談正字法,更確切的說法是:德文正字法改革。一九九零年代,正字法改革引發了一場特別火爆的深入討論,直至今日仍然砲聲隆隆。為什麼會這樣,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得清楚的 – 這個議題在德國所引起的劇烈情緒波動,在說別種語言的國家中大概很難看到。
 
我的第二的題目是德語中外來語的使用,尤其是近年來從英語而來的外來語 – 就是所謂從英語借來使用的表達方式。抗拒外來語的運動早在十七世紀就開始了,當時的目的是反對德語因接收太多拉丁文而處於劣勢。到了十九世紀,則是排拒那些列在目錄上,從法文接收過來的語詞。如今,許多語言協會抗拒的,是借用自英文的表達方式,而這股風潮同時又與社會發展批判連結一致。
 
其他兩個題目彼此密切相關,但應該分別處理:其一為德語中的性別平等應用,其二為性別平等語言。前者涉及有關女性的語言標記,後者則與性別多元化有關。眾所皆知,這兩個目前都是德國公眾熱烈討論的話題。

最後,我想談談德語在德國以及歐洲所扮演的官方角色,為什麼德國基本法中未見把德語訂為國語?德語在歐盟各機構中的重要性為何?在此,對許多人而言,德語應該獲得一個較高的地位,並且應該適當的修改法律以便因應。

象徵性的抗爭

所有今天在這裡討論的議題都指出一點:語言是國家組織的一個重要元素,不然就是最根本的元素。德語應該在這個組織內扮演甚麼樣的角色,確實眾說紛紜。因此,關於德語的地位與應用之爭辯,可以被理解為一場象徵性的抗爭,也就是說,這個社會裡那些關於德語地位與應用的理念、價值觀以及觀點應該是普遍有效的。
 

諮詢時間 – 語文專欄

我們將在我們的專欄「諮詢時間」中,每兩星期以語文為主題 – 視語文為文化與社會現象而發表文章。語文如何發展,撰稿者對「他們的」語文抱持著何等態度,語文如何形塑一個社會? -- 各有特色的專欄作家,具有語文專業或者與語文有其他關聯的人,每個人連續推出六篇他們個人看法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