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詢時間—語文專欄
正寫法 或 錯寫法?
一九九零年代,德文正寫法改革所引發的爭辯,令人憤慨萬千的程度,可說絕無僅有。這股在新聞室、機關辦公室、學校以及老顧客餐桌上激起的熱情從何而來?我們的專欄作者漢寧・洛賓展開探索之旅。
作者: 漢寧・洛賓
有沒有哪個國家像德國這樣,為了正寫法而激烈爭執?我沒聽說過。也許在這場為德文拼寫法而辯的爭論中,發展出其他國家在為詞彙和文法制定標準時所投注的能量。正寫法是唯一一個有國定標準化的語言領域 – 所有以德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皆如此。
回顧以往
二零二一年七月,引進一種改革過的德文正寫法堂堂進入第二十五年,自一九九六年起,准許書寫„Schifffahrt“(航行)這個字時用上三個f,或者用空白鍵把„Rad zu fahren“(騎單車)分開。„dass“(連接主語子句的「這」)以兩個s取代ß,„vor Kurzem“(最近)中的“Kurzem“第一個字母大寫。改革的目的是,通過更為一致的規則,讓正寫法變得容易一些,並使許多單字之書寫更能融入系統中。早在一九零一年就已經進行過一次大規模的正寫法改革 – 這場改革差不多為二十世紀為杜登辭典(Duden)的拼寫法奠定了基礎。康拉德・杜登(Konrad Duden,1829-1911,德國高中教師、語言學家,以專擅辭典編纂工藝和技巧聞名)自己參與了改革,之後他的辭典因此成為正寫法釋疑解惑最重要的工具書。此事運作良好,以至於杜登出版社從一九五五年起被宣布為準官方機構,各公家機關和學校都以它的拼寫法為方針。
其實那時候就應該要為下一次規模更龐大的改革準備了,但由於兩德分裂,不可能在整個德語地區進行統一的改革。直至一九九零年代才能展開行動,那是在有人提出幾個十分極端的建議,譬如„Der keiser sass im bot“(皇帝坐在船上,之前和現在的寫法均為“Der Kaiser saß im Boot“) – 被擱置之後。
阻力排山倒海而來
但是,即使一九九六年那次相對溫和的改革,也導致群情激憤,以至於引爆了一場名符其實的文化戰爭,還持續了數年之久:幾家主要的報社拒絕使用改革後的正寫法,他們當然可以這麼做。為人父母者,為他們的小孩現在在學校裡學到的東西憤怒不已,作家們在親自撰寫的聲明中抱怨,新規則危及美麗的德文。到最後,甚至不得不由聯邦憲法法院接手,處理學校是否實施改革後正寫法的事務,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Schleswig-Holstein)因此舉辦了公投,決定暫停實施改革後的正寫法。批評的原因有多種,一方面訂定新規則的背後有一個委員會,其成員幾無例外均由語言專家所組成。新聞界、媒體、出版社以及社會其他團體能參予的少之又少,有些人甚至表示新規則讓他們非常驚詫,因此,直到行政單位做出最終決定之後,才舉行了針對改變正寫法如此「公共」的議題不可或缺的討論會。
另一方面,改革委員會提出了一種並非人人都認同的拼寫法觀點,據此,拼寫法應該盡可能把語音反映出來,同時又要遵守所謂的詞根源,例如„Rad“(腳踏車、輪子)最後一個字母的發音為“t“,而其複數„Räder“中“d“的發音卻是“d“,雖然前者(Rad)的發音為„rat“。如此一來,雖然書寫變簡單了,但卻增加了閱讀時的困難。此外,改革也造成有些字義模糊不清,難以區辨,這點格外遭人批評;例如„falsch liegen“(躺錯地方 – 改革前指「疏忽、弄錯」)相對於„falschliegen“(疏忽、弄錯)。
回歸正寫法和平
衝突持續經年之後,德語系國家的主管機關決定,讓一個由各行各業成員組成的委員會來修訂規則。另外,為德文正寫法成立一個有四十位成員的委員會,繼續監督書寫習慣之發展,並適當的調整規則。二零零六年,修訂後的規則終於正式生效,從此以後,許多領域都允許使用多種拼寫方法。現在,「正寫法和平」蔚為主流,偶爾會有人想起過往的爭執,同時也憶起改革引起的一些愚行。經過了這些年,一整個世代的學生都學到了新的正寫法 – 正寫法已經深植在許多人的心中了。歷時數年的轉換過程確實對其他人產生了影響,導致許多拼寫錯誤。自從改革以來,由於智慧型手機普及,書寫行為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所以,很難判斷,差勁的拼寫能力是改革的一個結果呢,或者這與書寫習慣有關?然而有一點無庸置疑:經歷了上一次改革之後,短時間內不會再有另一場改革了。
諮詢時間 – 語文專欄
我們將在我們的專欄「諮詢時間」中,每兩星期以語文為主題 – 視語文為文化與社會現象而發表文章。語文如何發展,撰稿者對「他們的」語文抱持著何等態度,語文如何形塑一個社會? -- 各有特色的專欄作家,具有語文專業或者與語文有其他關聯的人,每個人連續推出六篇他們個人看法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