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圖書大獎
羅伯特.門那瑟(Robert Menasse)榮獲2017年度德國圖書大獎

羅伯特.門那瑟(Robert Menasse)榮獲2017年度德國圖書大獎
羅伯特.門那瑟(Robert Menasse)榮獲2017年度德國圖書大獎 | 照片:阿諾.得德特(Arne Dedert)© dpa

小說《首都》(Die Hauptstadt)作者以此書榮獲得文學類首獎。書中描繪在布魯塞爾從事之政治活動,呼籲歐洲各國應超越民族自我主義。

盛滿淚水的眼眶和激動不已的心情,羅伯特.門那瑟久久才道出那一聲「謝謝」。能獲頒此大獎他倍感榮幸,同時也讚譽其餘五位共同角逐者之作品,皆為上乘之作。
 
德國圖書獎評委評點頒獎理由:「門那瑟書裡清楚明確指出單靠經濟同盟結構並未能為大家帶來和平的未來。」人性永遠是可取的,但卻也永遠不可靠。門那瑟在小說中清楚迫切地點出,這點即便是應用在歐盟這個共同體上也如此。

成功營造歐洲中心城市 

《首都》裡描寫著布魯塞爾裡的政治行為。生於奧地利的門那瑟花了四年時間在布魯塞爾收集寫作資料,對歐盟官僚主義者及其於人性缺失處也發展出鍾情又批判的見解。本書內含嘲諷、犯罪和分析,以及呼籲著整個歐洲應超越各民族的自我主義。評審團七位評審稱讚此書「以大師級手法層層故事堆疊中,帶出私人與政治間交纏複雜的根本性核心問題,留待讀者自行思讀。」充斥精湛的戲劇張力,門那瑟「帶領閱讀者朝著這個我們稱之為我們的世界內部深層輕輕地探掘」。
 
門那瑟曾發表過一系列關於歐洲的論文,引起許多關於歐洲政治的討論。2012年在 《歐洲的地主》(Europäischen Landboten)一書中他曾對於凌駕於各國家之上的機構和官僚系統給予正面表揚,不過今日他只想就自己書寫的小說探討。在這部看的出以此議題為主的文學創作品裡仍舊可見他心之所繫。他說:「這是場緩慢漸進的改革過程,六十年來已系統性的為這歐洲大陸建立起基本範疇;當這一切要完全發生時,我想知道是誰參與了以及是如何發生的,所以當時就飛去了布魯塞爾。」

「人們必須知曉歐盟做了些什麼」

「我以為每個人都不知所以到近乎危急群體的地步;他們只會聲稱,歐盟問題很大且剝奪了我們的自主權,我們不該加入,否則走向滅亡。」獲獎後的門那瑟在媒體訪問中如此談到。「此想法非常大膽也至為重要,這是對於生活於歐洲大陸上的我們還能看見未來的唯一契機。要讓此想法繼續茁壯發展,我們就該對不對的事物持續地批判,而此前提是我們必須了解一切是如何在進行。誰在操控而誰又參與其中、又為了什麼而下了怎麼樣的決策。」當中許多都應該被大家所知曉,大家也定應當知道,歐盟的存在不是抽象概念。「那裡頭發生的一切都是人為之做,而人所從事之事就當可為人所道。」這是他寫這部小說的起源。「借此,才能反映我們所生處的時代並更了解它,進而主宰它。」

『歐洲共和國』誠然是烏托邦

1945年門那瑟生於維也納猶太家庭,他的父親在1938年時為了躲避秘密警察逃亡直至大戰結束才返回奧地利。求學時期門那瑟分別在維也納、薩爾茲堡和西西里島上的梅西那修習德國文學、哲學和政治學,1980年以論文〈文學事業之局外者類型〉獲得博士學位。其後八年先後曾任奧地利文學編輯和巴西聖保羅大學文學理論系的講師。在巴西期間他開始嘗試寫作,通過1995年的作品《反推》(暫譯,Schubumkehr)成功嶄露頭角,書中描述八零年代末對期奧地利捷克邊境的一個小村莊的影響。早在門那瑟2005年起的論文裡就針對歐洲聯盟以及爭議性全球化議題積極探討。早期他對於歐洲聯盟並不如現在這般根本式的批判,而是著重在各民族國家的權力和影響為民主政治帶來之缺失。經過布魯塞爾的洗禮他也仍未改變自身看法,「只是從小批判長成大批判而已」,他在法蘭克福如是說。對他而言,所謂『歐洲共和國』只是個烏托邦,此念從2013年即已深植心中。

輸家並非全敗

得獎後記者問到他心情如何時答道:「太高興了,這是夢寐以求。」風度翩翩的一語雙關道出另位與他一同提名作家莎夏.瑪莉納.薩斯曼(Sasha Marina Salzmann)的著作名稱。「如有作家說他不想得到這個獎或是他的寫作不需要此殊榮,那定是自欺欺人。」他指出獲獎後的驚人發現,「我感覺自己像個論述著他人撰寫的小說的謊言家。」
 
最終參與角逐此項年度德語小說界首獎的共有六位作家和其著作:格哈德.福克納(Gerhard Falkner)的《羅密歐或茱麗葉》(暫譯,Romeo oder Julia)、法蘭佐伯(Franzobel)的《梅杜莎竹筏》(暫譯,Das Floß der Medusa)、湯瑪斯.萊爾(Thomas Lehr)的《沉睡之陽》(暫譯,Schlafende Sonne)、瑪麗昂.波什曼(Marion Poschmann)的《松島》(暫譯,Die Kieferninseln)以及莎夏.瑪莉納.薩斯曼(Sasha Marina Salzmann)的《夢寐所求》(暫譯,Außer sich)。上述每位均獲2500歐元獎金。前一年度此大獎受獎者為波度.切奇霍夫(Bodo Kirchhoff)以及其作品《遭遇》(暫譯,Widerfahrnis)

德國圖書獎自2005年起每年由上市股票的德國書業協會選出當年最佳德語小說。來自德國、奧地利和瑞士的出版商皆可提出參賽作品名單。評審團由七位評審組成,每年成員皆不同,最初選出20件提名作品組成所謂的「Longlist」。從「Longlist」中最終有5至6部作品入圍所謂「Shortlist」競爭最終獎座。得獎者將獲頒25000歐元,其書無例外也將登上暢銷書榜。頒獎典禮每年在美茵河畔的法蘭克福市政廳內舉行,通常在法蘭克福書展的前一天。
 

2017 德國圖書獎提名 – 「Shortlist」與「Longlist」

與《首都 》並列提名2017德國圖書獎之「Shortlist」:

  • 《羅密歐或茱麗葉》,格哈德.福克納
  • 《梅杜莎竹筏》,法蘭佐伯
  • 《沉睡之陽》,湯瑪斯.萊爾
  • 《松島》,瑪麗昂.波什曼
  • 《夢寐所求》,莎夏.瑪莉.納薩斯曼

 
2017德國圖書獎之「Longlist」:

  • 《比昨日更明亮》(暫譯,Lichter als der Tag),米克.波內(Mirko Bonné)
  • 《同你說話呢,看著我!》(暫譯,Schau mich an),莫妮卡.何非(Monika Helfer)
  • 《有女之年》(暫譯,Das Jahr der Frauen),克里斯多夫.荷得克(Christoph Höhtker)
  • 《卡夫特》(Kraft),約那斯.呂雪(Jonas Lüscher)
  • 《大雪紛飛》(暫譯,Flugschnee),布利姬.米勒-維蘭(Birgit Müller-Wieland)
  • 《殘酷暴力》(暫譯,Schreckliche Gewalten),雅各.挪得(Jakob Nolte)
  • 《燃燒之後》(暫譯,Nach Onkalo),卡斯汀.普來伍斯(Kerstin Preiwuß)
  • 《幻像》(暫譯,Phantom),羅伯.普索(Robert Prosser)
  • 《維也納路》(暫譯,Wiener Straße),史文.雷根內(Sven Regener)
  • 《彼得霍茲》(暫譯,Peter Holtz),英果.叔策(Ingo Schulze)
  • 《警鈴合唱曲》(暫譯,Das Singen der Sirenen),密歇爾.維登海(Michael Wildenhain)
  • 《躺著的華特諾華克》(暫譯,Walter Nowak bleibt liegen),尤麗雅.沃夫(Julia Wolf)
  • 《凱蒂》(暫譯,Katie),克莉絲汀.烏涅克(Christine Wunnicke)
  • 《福音》(暫譯,Evangelio),費立度.柴穆格勒(Feridun Zaimoglu) 
*因本文書名大部分未有中文譯作,故多採暫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