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告別煤炭
轉型與轉變
未來的能源供應會是什麼樣貌?德國希望2038年以後全面告別煤炭。這是個野心勃勃的目標,但許多障礙仍有待克服。
數百年來,礦業與煤業就像當今汽車工業一樣,是德國不可動搖的一環:聯邦德國是全球最大的褐煤開採國,採礦傳統可以回溯到十七世紀。當時燃煤開採成本便宜、礦藏充沛豐富,似乎可長久保證供電不虞匱乏。但是我們現在已知道褐煤儲料絕非取之不竭,而且採礦業對環境造成嚴重的傷害,不僅破壞地景,主要更是排放了巨量的二氧化碳。 最遲在福島核災發生後,核能終於也列入可替代的能源生產來源紅皮書,這清楚顯示能源轉型勢在必行。德國尤其有義務要趕上2015年巴黎氣候峰會決議的目標。德國聯邦政府2016年通過「2050氣候保護計畫」,預計溫室氣體排放量與1990年相比至少要降低55%,因此燃煤退場是核心關鍵。目標是確立了,但是必須先跨出步伐才能往前邁進。
2038煤炭退場
為了能夠達成煤炭退場,政治上作出重要的讓步:德國聯邦政府在2018年成立「經濟成長、結構變動與就業特別委員會」,簡稱「燃煤電廠除役委員會」, 以實現能源目標:來自政治、經濟、環保團體、工會與相關聯邦與地區的代表,共同研擬煤炭退場機制,並且促進相應的結構變革。根據計畫,德國最遲在2038年應完全廢除燃煤發電。2022年前關閉硬煤電廠與褐煤電廠12.5 GW裝置容量,大約是現在煤電產量的28%;2030年前將電力產業的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半。
2019年九月,聯邦政府推行一套大規模的措施,以期實踐委員會的目標,同時也展現出雄心壯志:計畫中訂定2050年前逐步完成碳中和的目標,並降低火車票價、提高機票費,讓煤油暖爐全面從家庭中退場。不過在2030年氣候保護計畫中最大的項目則是逐步淘代燃煤發電;其次是2013年前將可再生能源提高到65%。
樹木比工作更重要?
即使目標明確,但是要轉型並不容易。逐步淘汰燃煤引起相當高的社會爭議:褐煤反對者敦促要迅速採取行動的同時,社會其他地方也存在很大的反對阻力。2018年,兩方的緊繃局勢終於在漢巴赫森林爆發,這處林地毗鄰北萊茵─威斯法倫邦的艾滋魏勒市的褐礦區,預定開闢成露天礦場而將被挖掘。數百名環保和社運人士因此占據面臨砍伐威脅的森林數個星期,上萬名來自德國各聯邦的示威者前來表達他們的支持。與此同時,褐煤產業工會與勞工卻也為了保護自身工作起而抗爭。能源轉型在其他地方也一樣遭遇阻力,例如預定要設立新風力發電場的地區,居民抗議噪音污染、堅持維護自然與建築古蹟,力阻在家園附近裝設巨型風力發電機。核准程序停滯不前,但擴大風能的迫切需求卻隨之而來。
效法硬煤退場
陷入激烈爭辯時,偶爾會看不見已經取得的成就。查看德國電力來源指標(Strommix)2019年的數據,煤炭早就失去主導地位:根據勞恩霍夫太陽能系統組織(ISE)的分析,在2019上半年,太陽能光電和風能是最大的電力來源,總發電量高於燃煤。包括水力與生質能,再生能源幾乎占據公共淨發電量的一半。此外,隨著硬煤除役,能源轉型一個領域也已完成:2018年12月,德國關閉伯特羅普最後一個礦區後,德國曾經最大的硬煤礦場從此退役。在全盛時期,有五十多萬人在此找到工作,每年生產的硬煤超過一億一千萬噸;後來硬煤開採不再具有國際競爭力,德國每年投入超過十億歐元的煤炭補助,企圖彌補與世界市場的價差。因此聯邦議會在2007年針對虧空連連的硬煤,擬定退場時刻表。同一年成立RAG基金會,負責退場機制順利運作,之後處理煤業造成的永久負擔。硬煤除役是個典範,因為其循序漸進的進程讓社會容易接受,經濟受到保障,也考慮到環境破壞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