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和他的自然研究
環境詩人
亞特蘭大出版社出版了《植物變態》(„Die Metamorphose der Pflanzen“),這是一本插圖豐富、小型的文學珍品,將德國古典文學時期之父的科學天賦展現於書中。
知道約翰・沃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年生於法蘭克福,1832年逝於威瑪)除了詩人、小說家以及劇作家的身分之外,還花了不少時間研究光學、地理學、解剖學、動物學、礦物學、生理學以及古生物學的人並不多。
威瑪的歌德自然博物館(Goethe-Nationalmuseum),因為這位作家慷慨捐出收藏,礦物、總計一萬九千件的岩石以及化石,才得以成立。也是因為歌德,透過他的研究,人類有頷間骨這個事實才獲得了證明。又是歌德,為了紀念他,也由於他對礦物幾至癡迷的熱愛,一種氧化鐵—單一水合物以他之名命名。
在他的文學作品非凡魅力的衝擊下,幾乎不為人知,原來歌德對植物學懷抱著無比的熱情。然而,據說歌德晚年時曾經表示,他漫遊於花店及花園,駐足欣賞風景時,是他工作量極大的一生當中最快樂的時刻。他於一七八六年至一七八八年之間,為了逃離與他那時的戀人,夏綠蒂‧馮—史坦(Charlotte von Stein),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不得不去義大利旅行期間,尤其能享受這樣的享受。
詩人與花
如同這位《浮士德》的作者所言:「偶爾與精采美好的藝術元素相遇,不再存疑,我所感受到的大自然元素之價值和尊貴,因而更加鮮明強烈。我在那兒尋找平安順遂和愜意......」當他在義大利漫遊時,他觀察到植物如何逐漸適應氣候的變化,感到十分驚異。菊花規律的變態,這位作家有一次在巴勒摩(Palermo)的西西里植物園裡散步時,突然有了要重新定義「變態」這個詞的想法,並因此產生寫出此處說的這本書的衝動:「我剛剛領悟到,我們通常隨意的稱之為葉子,也就是植物的這個器官中,藏著一個反覆無常的人,這個人可以變成各種型態後再藏匿起來,或者現身。無論從前面或後面看,這株植物始終只是一片葉子,與未來的嫩芽不可分割的連結在一起,以至於我們想到它時,絕不可能缺了這個或少了那個。
被歌德稱為「植物之變態」的,就是這片生氣勃勃的葉子逐漸變成子葉、葉炳、萼片、葉子、雌蕊以及雄蕊的過程。他如此向他的心上人,夏綠蒂‧馮—史坦,在一封一七八六寫的信中解釋:「我無法告訴妳,對我來說,大自然這本書多麼好讀易懂,而我不斷的拼寫字句有助於我,就在此刻驟然之間,我無法用言語形容我心中寧靜的喜悅。」
尋找原始植物
最後,他關於大自然的那本書,書名訂為《植物之變態》,收錄一百二十三篇論述不長的文章,這個伊莎貝爾・埃爾南德斯(sabel Hernández)精心翻譯為西班牙文,配置多幅插圖的書,已由亞特蘭大出版社(Verlag Atalanta)出版。歌德認為,所有的植物皆源起於一株原始植物發生的一連串變化,基本上這種轉化也適用於其他的生物。這本書的發行人名為戈登・L.・米勒(Gordon L. Miller),他也為在這本專題著作中提及的植物拍攝照片。這個版本的《植物之變態》也收錄了那首同名的詩歌,歌德透過他經過簡化的理論,邀請門外漢一起讚嘆植物妙不可言的單純性。在此引述這首詩的前幾句:「妳感到困惑,親愛的,千倍的混合/花園裡處處可見各種花朵;/妳聽到許多名字,一個蓋過一個/一個又一個野性的聲音在妳耳畔響起。」
詩歌形式的科學
這首詩引起很正面的共鳴,從那個時刻開始,歌德決定投入心力,以詩歌來傳播他的科學想法。他的詩作成為讓大眾親近科學的完美工具,根據這位詩人的文句:「沒有人希望了解內在與詩歌以及科學的連結;他們忘了,詩歌是科學的泉源,他們想像不出,隨著時間推移,詩歌會與人類思想的最高境界建立起一種密切且成果豐碩的聯盟。」根據歷史學者羅伯特—J.・理查(Robert J. Richard, 1942年生,美國)的看法,歌德憑著《植物之變態》這本書,在十九世紀中葉發起了自然科學革命,直至今日他的理論仍舊適用:分子生物學已然證明,花朵內部的某些器官確實經歷過轉化,由一組稱為ABC的基因來控制。
亞特蘭大出版社也將出版亨利・波托弗(Henri Bortoft, 1938-2012, 英國)的著作,《整體自然界中的大自然 歌德的科學世界觀》(暫譯,Die Natur in ihrer Gesamtheit. Goethes wissenschaftliches Weltbild ),作為《植物之變態》的補充,將在這本書中一一介紹歌德的科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