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影展部落客 2019
一個澳洲朝代

芙瑞達與艾莉卡·葛林
芙瑞達與艾莉卡·葛林 | 照片(剪影):© Tanith Glynn-Maloney / Since1788 Productions

少了芙瑞達·葛林(Freda Glynn)澳洲原住民媒體景觀可能枯萎而竭,如同被太陽曝曬的土地。《她必須被愛》(She Who Must Be Loved),這片土地的女兒艾莉卡·葛林描寫她母親令人動容的人生的電影。

作者: 莎拉·瓦爾德

芙瑞達·葛林在她一生的事業中,催生了澳洲兩個發掘原住民天賦最重要的組織,表現原住民音樂和文化的澳洲中央原住民媒體協會(Die Central Australian Aboriginal Media Association),一九八零年策畫,以原住民團體為重心而成立的廣播電台,Imparja電視公司則於一九八八年擴充了這項業務的設備。私人生活方面,芙瑞達是一個出了不少導演的家庭的女家長,她家的導演構成今日二十一世紀澳洲電影界的主力。她的兒子沃里克·桑頓(Warwick Thornton)拍攝了如《賽門和黛莉拉》(Samson & Delilah)、《甜蜜鄉村(暫譯)》(Sweet Country)等著名的電影;孫子迪龍·瑞瓦(Dylan River)專擅紀錄片,《巴克斯汀和芬克:來回》(Buckskin und Finke:There and Back),孫女塔妮特·葛林—馬龍尼(Tanith Glynn-Maloney)是製片。她的女兒艾莉卡·葛林是《黑色喜劇》(Black Comedy)的導演,並且製作了電視連續劇《今天的瑞德芬鎮》(Redfern Now),也是這次向她母親致敬活動的主要策畫。

向開路先鋒致敬

大家很容易看出:關於葛林媽媽有很多事情可資報導,拍成幾部電影綽綽有餘 – 她不僅全心投入讓澳洲原住民自己發聲,還支持研究歷來國家在處理原住民事務上的影響力。於是,女兒愛莉卡執導的《她必須被愛》,被選中當作向一位政治上的開路先鋒致敬的片子,這部影片同時也是這個決定了母親人生的社會的縮影。這個影片真正落實了人生紀錄的字詞含義,把需要被描述、分享以及記得的故事和細節都網羅在內。
芙瑞達·葛林
芙瑞達·葛林 | © Kathryn Mills
艾莉卡選定她用滿滿的愛拍攝、影響深遠的影片,一個隱含有負面與正面兩種觀點,最適合大家逐步了解的故事。此外,她還拍了堪稱近年來澳洲幾部最重要的紀錄片中的一部,特別令人難忘的,是二零一八年的作品《古如姆》(Gurrumul),一部同樣主要以原住民人物為題,也在柏林影展上放映過的電影。《她必須被愛》在銀幕上播放時,形成一種集體記憶的效果,有些直接在芙瑞達位於庫克敦(Cooktown)的家前面,對著攝影機敘述;有些則採訪家庭成員、朋友以及同事;有些則是葛林造訪她童年時去過的幾個地方時湧上的回憶。

一部不含怨恨的電影

一旦機會來臨,芙瑞達抓緊時機可一點兒也不猶豫 – 譬如以隻身撫養五個孩子母親的身分上大學,與子女及孫子們相處時,她很活潑,衷心為他們的成就感到欣喜。當她憶起童年與少年時光,譬如她試著找出她的外婆到底怎麼了的時候,顯得若有所思。如同澳洲所有原住民,芙瑞達的家族故事也存有偏見與迫害的陰暗面。然而,《她必須被愛》是一部不含怨恨的電影,說它是一首引人深思的頌歌更為恰當,同樣也令人油然升起敬意的,是對她的人生產生影響的東西:艱苦奮鬥得來的勝利以及有激惕作用的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