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窺2024年的NECE年會:
全球對抗虛假資訊的倡議

Blick auf das Festivalgelände vom NECE-Festival 2024 in der Piramidia in Tirana/Albanien. © Leslie Klatte

日本、韓國、台灣及烏克蘭等國家如何應對錯誤資訊?今年在阿爾巴尼亞首都地拉那舉行的 NECE 歐洲公民教育網絡年會上,來自不同地區的專家齊聚一堂,討論活躍且熱烈,分享他們創新獨到的解決方案,共同深入探討科技、文化、遊戲化與教育之間的連結,並展示了這些方法用以打擊錯誤資訊的潛力。
地拉那標誌性的金字塔大樓頂部的藍方塊內,生機蓬勃的漫畫風海報生動地展現了今年活動的主題:「邊界」。NECE年會* 的第二天,藍方塊提供數位與媒體素養領域的公民教育工作者一個熱切交流的空間。今年的「邊界」主題引領與會來賓近在歐洲遠到東亞,探索不同地區如何應對錯誤資訊與仇恨言論的挑戰。

部份與會的專家已是 NECE 的熟面孔,例如來自台灣、現居德國的何蕙安。何蕙安是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國際事務部門的主任,也是由德國聯邦公民教育局和歌德學院共同推動的媒體素養計畫「事實與脈絡很重要」的特約撰稿人,著重關注於台灣及香港的相關議題。何蕙安積極參與多個跨境合作項目,目前正推動建立台灣及亞洲的事實查核聯盟。與此同時,她也與另一位參與年會的專家堀口野明合作,攜手印尼及泰國的事實查核組織,共同舉辦「2024 青少年事實查核挑戰賽」活動,結合了引人入勝的工作坊與遊戲化競賽,旨在激勵年輕人發展數位查證技能與批判性思維。

「儘管不同國家與社會有其特定的背景而面臨不同的挑戰,但我們所遭遇的問題實則出乎意料地有許多共通之處。」何蕙安於年會上發言時表示。「如果我們能夠及時監控不同國家和社會中出現的錯誤資訊趨勢與論述,並借鑒其最佳實踐,就能省下許多時間,避免重蹈覆轍且事倍功半。
Eine Versammlung von Personen sitzt in Stühlen vor einem Bildschirm und ist auf die Inhalte der Präsentation fokussiert.

何蕙安分享她作為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國際事務部門主任,以及「事實與脈絡很重要」項目撰稿人的工作經驗。 | © Zentaro Imai

此次名為「事實與脈絡很重要:借鏡他人經驗」的座談會由現居阿爾巴尼亞的德國記者安雅·特羅倫貝格(Anja Troelenberg)主持。與會專家陣容多元,包括日本 Classroom Adventure 的共同創辦人暨 CEO 堀口野明 (Noa Horiguchi)、韓國首爾大學研究助理權婑斌 (Yubeen Kwon,音譯)、台灣 Cofacts 共同創辦人李比鄰 (Billion Lee)、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國際事務部門主任何蕙安 (Hui-An Ho)以及烏克蘭 Kunsht CEO 安娜-韋羅妮卡·克拉斯諾波爾斯卡 (Anna-Veronika Krasnopolska)。

「本次座談會的目的是推動媒體素養,並著眼於一個核心問題:『他人是如何應對的?』」主持人安雅開場時表示。「我們將共同探討不同地區面臨的特定挑戰,以及當地對此提出的創新應對方式。
Eine Gruppe von Personen steht vor einem Bildschirm und betrachtet gemeinsam die angezeigten Inhalte.

11 月 15 日在阿爾巴尼亞首都地拉那舉行的 NECE 年會中「事實與脈絡很重要:借鏡他人經驗」座談會專家合影。 | © bpb/Goethe-Institut

座談會討論靈感源自 2024 年由歌德學院與德國聯邦政治教育中心(Bundeszentrale für politische Bildung,簡稱BPB)合作發起的媒體素養計畫「事實與脈絡很重要」。該計畫以東亞地區為中心出發,聚焦於台灣、香港、日本與韓國,透過遊戲、教育、科技與草根行動,推廣解決資訊挑戰的創新方法。特定項目甚至改編成了漫畫,以平易近人的故事觸及更廣泛的普羅大眾。

「事實與脈絡很重要」計劃展示了社會、文化與歷史背景的多元如何影響各地的應對措施,特別是在數位環境與社交媒體生態系統與歐洲截然不同的地區,同時詮釋不同國家的最佳實踐如何跨越國界,成為全球的共同資源。在本次座談會上,多位出現在漫畫故事中的專家們,親自與來自歐洲的三十位公民教育工作者分享自身經驗,跳脫了原有的國家框架。座談會以類似「閃電約會」的互動模式進行,五位專家分別在四張桌子間輪流與與會者交流,這樣的互動設計促進了與每位講者得以更深入互動與討論。
Mehrere Menschen sitzen in einem Raum auf Stühlen und interagieren miteinander.

座談會講者向其他公民教育同行介紹自己並概述其工作內容。 | © Leslie Klatte

寓教於樂的事實查核

座談會席間,來自烏克蘭的專家安娜-韋羅妮卡帶領與會者體驗了「手機解鎖大作戰!」,一款由烏克蘭知名科學媒體團隊 Kunsht 開發的遊戲。玩家根據線索破解手機密碼,藉此強調資訊安全的重要。「手機解鎖大作戰!」遊戲是 Kunsht 團隊推行的「FAKELESS」計畫項目之一,「FAKELESS」同樣是與歌德學院合作的媒體素養倡議。「FAKELESS」數位展覽於 2023 年上路,運用互動和創新方法,幫助各年齡層的人學習更有意識地處理新聞與媒體內容。展覽的內容以九種西方語言呈現,包括英文、德文和土耳其文,多語言讓展覽能夠觸及更多群眾。

「戰爭促使在烏克蘭的我們重新思考媒體素養教育的方式,特別是在幫助社會大眾培養對抗錯誤資訊的能力時,如何進行尤為關鍵。」安娜-韋羅妮卡解釋道。在俄羅斯於 2022 年入侵烏克蘭之前,安娜-韋羅妮卡與其位於基輔的團隊致力於對抗與 COVID-19 以及其他陰謀論相關的錯誤資訊。

在「閃電交流」的互動環節中,安娜-韋羅妮卡頻繁被問到她的團隊如何對抗科學錯誤資訊,她因而向與會者介紹了一個名為「Science at Risk」的倡議。「Science at Risk」項目建立了一個數據庫,記錄烏克蘭境內研究基礎設施的損害與破壞情況,也蒐集受影響的科學家與研究機構背後的故事。

「烏克蘭人真的因此提高了事實查核的能力?」一位與會者問道。「沒錯!」安娜-韋羅妮卡自信地回答,並補充解釋道「事實查核與媒體素養的技能就像鍛鍊肌肉一樣,需要定期訓練才能維持與增強。隨著烏克蘭民眾對假新聞使用的語言愈加熟悉,日常累積的經驗逐漸幫助他們發展出抵抗錯誤資訊的新技能。
Eine Gruppe von Personen lächelt und posiert in einem Gebäude für ein gemeinsames Foto.

安娜-韋羅妮卡在 NECE 年會上帶領與會者參觀「Fakeless」數位展覽 | © Anna-Veronika Krasnopolska

來自日本 Classroom Adventure 的堀口野明(Noa Horiguchi)同樣運用遊戲提升民眾的媒體素養。2022 年與隊友今井善太郎(Zentaro Imai)和古堅陽向(Hinata Furukata)一起贏得「青年驗證挑戰賽」日本冠軍後,三人共同提出了自己的媒體素養倡議,其中旗艦計劃 「Ray的部落格」 是一款沉浸式遊戲,將批判性思維與事實查核技巧融入一個懸疑的校園主題故事中。玩家扮演學生,通過解謎提升技能,遊戲設計既有趣又實用。在座談會上,堀口野亞展示了遊戲預告片的英文版,引起了在座許多人的興趣。

堀口野明援引 調查數據,說明日本的年輕人是受錯誤資訊影響最嚴重的群體。日本的媒體素養教育經常被批評為枯燥乏味,教學方法通常較為單向,甚至有些學校邀請警察來講解錯誤資訊,但這些方式都無法提起學生的興趣。為了克服這一困境,堀口野明和他的團隊於是開發了「Ray的部落格」,期望以有趣且引人入勝的方式推廣事實查核。

「我目前是日本事實查核中心(Japan Fact-Check Center)的實習生,」堀口野明表示,「海量資訊令人不堪重負,而事實查核的速度根本跟不上資訊傳播的速度,因此傳統方式遠遠不足。」堀口野明指出,日本的年輕人通常對政治興趣缺缺,但深受流行文化影響,他們接觸的大量錯誤資訊往往來自社交媒體上活躍的網紅與名人。

「Ray的部落格」已打破國界的限制,成功走出日本,走向國際。堀口野明的團隊已在多個國家推廣「Ray的部落格」,吸引了全球超過七千名學生參與。遊戲目前支援日文、英文和中文,未來計畫推出更多語言版本,讓全世界更多人得以遊玩。
Eine Gruppe von Menschen sitzt um einen Tisch und führt ein angeregtes Gespräch miteinander.

堀口野明(右起第二位)介紹「Ray的部落格」,這是一款旨在幫助年輕人提升事實查核技能的沉浸式遊戲。 | © Leslie Klatte

人工智慧與錯誤資訊

座談會另一個焦點是聊天機器人在生成假新聞方面扮演的角色,以及人工智慧在韓國與台灣散播錯誤資訊與仇恨言論所帶來的挑戰。部分與會者亦表示擔憂 AI 聊天機器人可能造成的危害。

韓國首爾大學的研究助理權婑斌(Yubeen Kwon,音譯)正在研究「李露達」聊天機器人的興衰,以及人工智慧整體帶來的倫理挑戰。「李露達」於 2020 年底推出,比 ChatGPT 早了近一年問世,原本是設計為擬人化的聊天機器人,提供飽受孤獨所苦的韓國民眾談話對象。然而,「李露達」很快因散播針對少數群體的歧視與仇恨言論,以及涉及性騷擾的不當發言而引發爭議。

此外,由於初版的「李露達」使用了來自交友配對平台「Science of Love Service」的一億條聊天記錄進行語料訓練,造成嚴重的隱私侵權問題。韓國民眾的強烈反彈最終導致「李露達」在上線僅三週後便被迫下架。

權婑斌補充:「李露達」在 2022 年經過重大改進後重新上線,新版本採用了生成式 AI 模型,自重新推出以來穩定運行。對於兩個版本的差異,她指出,隨著 ChatGPT 的普及,社會大眾更加了解與接受生成式 AI ,因而更能理解聊天機器人當前仍然面臨的限制,例如聊天機器人有生成錯誤內容的傾向。此外,不同於基於真實私密對話紀錄訓練的初版,新版「李露達」的對話是從零生成的。

在「閃電交流」的互動環節中,與會者尤其對初版「李露達」使用真是對話紀錄進行語料訓練的倫理問題感到震驚,同時也關注韓國持續高漲的性別衝突。權婑斌解釋,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李露達」背後的創業團隊與專注於隱私與個資保護的政府機構合作,制定了 AI 聊天機器人的倫理守則。「訂定倫理守則,加上一些技術上的修訂,是『李露達』能夠成功並持續獲得廣泛採用的背後關鍵」,她補充道。
Mehrere Frauen sitzen an einem Tisch und diskutieren über verschiedene Papiere und Materialien.

權婑斌與公民教育工作者分享人工智慧倫理研究經驗。 | © Leslie Klatte

來自台灣的李比鄰(Billion Lee)在 2016 年創立了​​​​​​​ 「Cofacts」 事實查核項目,採用社群驅動的方式開發事實查核平台與聊天機器人。雖然在台灣最受歡迎的通訊應用 LINE 上的對話是私人且加密的,但用戶可以將在 LINE 上收到的訊息轉發給 Cofacts 聊天機器人,機器人會進而檢索由志工社群維護的資料庫,核實訊息準確與否,並向用戶提供該內容是真是假的核實結果以及相關的證據與參考資料。

「我們觀察到來自其他國家的錯誤資訊與政治宣傳,並相信使用 AI 可以加速事實查核,讓查核更加高效」比鄰解釋道。「如果人工進行事實查核,查核人員遲早會感到疲憊,因此我們使用 AI 和機器學習,將部分流程自動化,讓聊天機器人處理機械性的任務。」

Cofacts 的影響力已跨出台灣。由於其完全開源的程式碼與資料,Cofacts 的資源不僅供台灣的錯誤資訊研究人員使用,還幫助泰國的組織基於其原始碼開發了泰語版本的 Cofacts。目前Cofacts 支援中文、英文與泰文三種語言。

「其實我是一個害羞的人,」李比鄰坦言,「但在參與婚姻平權運動時,我親眼目睹了錯誤資訊傳播之快之廣,激勵我以公共參與計畫的形式創立 Cofacts。」除了線上的事實查核工作,Cofacts 還舉辦實體工作坊,面向社會大眾教授如何有效使用事實查核工具。
Personen sitzen an einem Tisch und diskutieren über verschiedene Unterlagen und Dokumente.

李比鄰(左起第二位)向公民教育工作者介紹她的跨境事實查核倡議。 | © Leslie Klatte

座談會同時為「事實與脈絡很重要」(Facts & Contexts Matter)計畫的後續討論拉開序幕。該計畫的漫畫系列目前已有英文、德文、韓文、日文和中文版本,計畫網站上另有已發表的相關研究文章以及解釋漫畫中關鍵術語的詞彙表可供閱讀和參考,提供更深入理解的機會和額外的學習資源。
Menschen stehen zusammen und lächeln für ein Foto vor einem großen Bildschirm.

與會專家與公民教育工作同行在為時九十分鐘媒體素養實踐與挑戰座談會討論後合影,興致高昂,滿載而歸。 | © Goethe-Institut Korea/bpb

作者

作者:何蕙安
協作:Anja Troelenberg
 

請您訂閱歌德學院社群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