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5日
「互聯網絡是傳播德國文學的靈丹妙藥」

克里斯多夫・哈森札爾(Christoph Hassenzahl)是Suhrkamp出版社版權部門負責東亞國家相關事宜的人員之一,我們向他提出四個關於互聯翻譯專案的問題,尤其是與茱迪思・夏朗斯基(Judith Schalansky)所著《逝物之書》(Verzeichnis einiger Verluste)有關的討論。

二零一八年,您在首爾國際書展一場歌德學院舉行的活動上,第一次聽到互聯翻譯專案時,當時有甚麼樣的想法?
 
我當下就明白,這是一個新創、引人入勝,又可持續發展的計畫,它促進國際間文學交流,並且把作者以及別的國家不同語言的傳達者:譯者,放在中心點上。這個計畫與我們在權利與許可部門的工作,無論任務本身或目標都相當一致。我當場就很期盼我們Suhrkamp出版社的作者中,有一位能被這個專案相中,一本書同時被幾位菁英譯者翻譯成多種亞洲語文,然後在各個國家由傑出的出版界夥伴出版,對於文學作品來說,這種事並不常發生。
 
您認為,譯者與作者在一個數位平台上互相交流,如同他們在互聯翻譯專案的架構內所進行的那樣,可以讓一本書趨向更深層的理解,而翻譯品質也因此受到若干影響嗎?
 
我深信這種交流在這方面絕對有重大貢獻,並且與長達數月埋首深入鑽研文本的譯者相輔相成,它為譯者創造一種可以與作者以及其他譯者在一個共同思考與討論的空間內,譬如討論如何增加讀者對文藝作品在思想與情感上的接受度,以及翻譯時會遇到那些問題的可能性。這種交流可以為自己閱讀外文作品時的批判態度帶來新的觸發,而交互提問有助於提醒譯者處理文本細膩之處時,可能會碰到哪些困難;當每位譯者憑其獨特的文學造詣與特殊的文化內涵,將原著轉換為其他語言時,這些都有助益。
 
幾個月的相互頻繁交流之後,譯者之間形成了互聯網絡,即使專案結束了依然保持聯繫,這類互聯網絡對於傳達和傳播德國文學有多大用處呢?
 
互聯網絡是傳播德國文學的靈丹妙藥。每一部文學作品都需要熱情的中間人和代言人透過別種語言加以理解,而譯者互聯網絡既非自身反射,也不是封閉式的,不是與別的互聯網,如出版社、文學贊助機構,文學批評、科學企業、(文學)政策,書商以及許多別的公眾生活領域重疊,就是能向外擴延。文學作品的譯者經常是作家寫出新書後的第一位讀者,譯者之間持續的樂在發掘,以及與作者、版權部門、編輯、物色好書的人以及次級代理之間所進行的目標明確的對話,就是世界文學與知識傳遞者的最佳動力。與茱迪思・夏朗斯基的《逝物之書》合作,其中特別令人感到欣喜者,是歌德學院準備與施特拉倫(Straelen)歐洲翻譯學院繼續合作,也為亞洲之外的譯者舉辦為期數日的工作營。
 
互聯翻譯專案網頁是東亞地區歌德學院瀏覽次數最多的數位項目,每一本被熱烈討論的書是否也從中受益呢?
 
這個問題主要關係到翻譯目標市場取得版權的出版社,以《逝物之書》為例,計有中國的中信出版集團,台灣的大塊文化,日本的河出書房新社(Kawade),泰國的Gamme Magie Editions(出版社),印尼的Yayasan Pustaka Obor(出版社),以及蒙古的Monsudar(出版社)。他們努力推介並銷售該書時,便有機會與這個專案衍生出來的互聯網絡建立連結,並因此獲得更多大眾注意,同時也吸引更多人來買書,於是不斷有人推薦這本書。此外,參閱這個專案,也引起其他國家出版商的注意,而這支持著我們努力中介版權到韓國、越南、斯里蘭卡,翻譯成印度通行的數種語文。


Seitentrenner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