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依然行
德华银行、德国领事馆和市政厅——德国在武汉租界区的建筑

武汉
© 杨帆

昔日汉口德国租界区两处被保留下来的、最重要的建筑现在都成了博物馆。曾经的德国领事馆现在是武汉三镇之一武汉市的博物馆,它发挥着将武汉与世界连接起来的桥梁作用。

作者: 爱德华·库格博士(Dr. Eduard Kögel)

    “人们可以在高大宽敞的三层‘宏思’楼里可以看到英国或俄罗斯商人,这些商人心满意足地坐在那里休息,宽阔的阳台敞开着,和风徐徐地吹拂。而德国人的生活方式却完全不同。他们在自己的租界地里,建起了红砖别墅,建筑的两端高耸着山形墙,墙体的外立面上还镶嵌着刚刚从柏林打包运来的、镀了金的、正经严肃的雄鹰,这当中的扭捏、不自然特别惹人注意。”——摘自埃弗拉德·考特斯(Everard Cotes)的《远东的奇事怪物》(Signs and Portents in the Far East),伦敦,1907年版,第81页
 
    以上就是英国人埃弗拉德·考特斯在1907年所描述的他眼中的汉口德国租界地。在他看来,建造在德国租界区的建筑物体现了德皇威廉二世时代的风格,而这种风格与英式殖民风形成强烈的对比。事实上,德国在汉口的22年殖民历史中,即从1895年到1917年之间,确实只有少数几处建筑可圈可点。根据1908年印制的汉口德国殖民地建筑综合报告——这份报告读起来更像是某个工业园区所列出的建筑清单,德国在那里一共建造了42栋欧式住宅、多座仓库和工厂,此外还有近400处“中国风格”的房屋。在这份报告中那些被描述为“中国风格”的房屋都是些狭窄、带有两层住房的四合院,居住在那里的都是中国本地的雇工。这些建筑中有一些一直被保存至今。在租界期几近结束的1917年,德国在汉口建造的公共建筑屈指可数,其中包括德国领事馆、德华银行(Deutsch-Asiatische Bank)和市政厅等。

昔日帝国时代的领事馆

    设在汉口德租界的领事馆从1904年春天开始建造,在1905年冬天完工,是赛尔贝尔格和施吕特尔商贸及建筑公司(Handels- und Baufirma Selberg & Schlueter)受德意志第二帝国外交部的委托建造的。在当时的报道中,这栋建筑被大书特书,其独特之处在于,它的设计和建造方案充分考虑了当地的气候状况,并以此为基本出发点。在这座领事馆的花园里,建造方依据汉口的气候使用相匹配的材料,而且恰当地种植了树木,例如从日本和上海运来的棕榈树。
昔日帝国时代的领事馆
昔日帝国时代的领事馆 |  

    1905年11月18日,这座领事馆举行了落成典礼。《东亚劳合社》一书(Ostasiatische Lloyd)对这栋新建成的建筑物作以下描述:“主体建筑采用的是德国巴洛克风格,开阔的花园环绕在四周,从而更加烘托出它的高大宏伟。【……】宽敞的大厅与一楼的衣帽间相连,从这里可以前往领事馆的办公区,那里有一间等候室、一间综合办公室、一间秘书室、德国和中国翻译办公室各一间,此外还有裁判室和咨询室。【……】一楼的四面都是阳台式走廊【……】舒适的三转楼梯通往顶层装潢华丽的大厅,日光从天窗直接照射进来,领事的私人住宅就在这一层。【……】顶层的阳台【……】向外一直延伸到路堤,于是就构成了一个宽大结实的楼顶平台。主楼上有一个包铜的圆形屋顶,一只青铜山鹰展开双翅正要从房屋顶部的圆球上飞起。”

    这栋极具代表性的建筑洋溢着威廉二世时代的历史主义风格,屹立在汉口街头的它仿佛是普鲁士式尖顶头盔出现在充满异国风情的背景中。不过,它的建筑师们完全没有忘记,在有“火炉”之称的武汉,到了夏天气温轻轻松松就会攀上40度,于是他们对环绕在一楼和顶楼的阳台式走廊做了相应的建筑设计,从而保证温度的稳定,例如在屋顶安装灯笼式天窗,这种天窗所带来的烟囱效应能够帮助房屋通风。在建筑两端对称建造向上高耸的角塔,房屋呈水平方向宽广地延伸,以灯笼装饰宽大的屋顶,以及青铜圆顶上代表着地球的球体和具有象征意义的、即将展翅高飞的雄鹰,这些都构成了一幅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尤其是这栋建筑与其所在街道的强烈反差,使领事馆的这栋主体建筑显得更为突出。

    建筑艺术上的表达正是对德国在殖民扩张方面勃勃野心的呼应,建筑外观特别突出的典型元素体现了德国殖民势力在政治方面的自我认知;相应地,从中也可以看出,这座领事馆的建筑师们对于汉口当地木造房屋的建筑传统是不屑一顾的。

    之后,大约在100多年前,这栋建筑就落入中国业主手中;到了今天,在经过一系列大规模的改造和化繁为简的装修之后,它演变为一座博物馆,为武汉三镇之一的武汉市所用。

德华银行

    德华银行成立于1889年,总行设在上海。同在上海运营的德国倍高洋行(Architekten Becker & Baedecker)为德华银行设计、建造了上海总行(贝克尔,1902年)、北平分行(1906年—1907年)、天津分行(1907年)、济南分行(1907年—1908年)和汉口分行(1906年—1908年)。其中汉口分行富丽堂皇的银行楼与德国在汉口的领事馆紧密相邻,从而构成了小规模的德式风格建筑群。这个分行紧邻大马路,是一栋不对称的建筑。建造师通过在主楼旁边建造单层塔形建筑物、并用掐丝工艺装潢平屋顶的四角,从而突出了两层高的主建筑。同样出于对当地气候条件的考虑,与旁边的德国领事馆一样,这栋楼的窗户也被走廊式阳台环绕,以起到遮阳作用。德华银行汉口分行的建筑风格也体现着威廉二世的时代特点,而且,因为与所在环境的反差,使得它显得愈发引人注目了。通过巧妙灵动的分区、多种多样的凸起、以及建筑材料的变化,这栋银行大楼便成为德国租界里最优雅的建筑物。
1908年的德华银行汉口分行
1908年的德华银行汉口分行 | © 德意志银行历史博物馆

    1917年8月,在中国向德国宣战之后,当时的中国政府几乎没收了德国在华的所有资产,其中就包括德华银行在各地的分支。汉口分行的银行大楼在充公后,没有被立即拆除或改建,原址一直保留。但是,在1944年12月,美国空军轰炸了当时被日本占领的武汉市,有四万人在这场空袭中丧生;而在12月18日的轰炸中,德华银行汉口分行被炸弹击中,整栋银行大楼被摧毁。

市政厅和警察局

    宝利洋行(Baufirma der Architekten Lothar Marcks & Emil Busch)建筑师洛塔尔·马尔克斯受德国社团的委托,在1907年3月到1909年1月间建造了市政厅和警察局。与当时德国境内的许多市政厅一样,这座建筑也建有一个钟楼,这是对中世纪公民自由传统的沿袭。1900年在布伦瑞克(Braunschweig)落成的新哥特式市政厅应该是这类建筑的教父。不过,在汉口也有其他配备钟楼的西式建筑可资借鉴,比如坐落在俄罗斯租界区的“警察局”,或是在英国租界里的海关楼。
  ©      

    德国租界里的这栋新房子必须发挥多元化的功能。市政厅要有办公室,警察局要为担任局长的德国人提供住宅,由志愿者组成的消防队需要地方摆放灭火器材,警察需要看管犯人的监狱,此外,还必须为在德国警察局工作的中国和印度警察提供简易的宿舍。于是,建筑师们将建造在这块地皮上的建筑物分成各不相同的部分,以满足多种多样的需求。在严肃宏伟的主楼一楼是市政厅的办公室,而警察局则设在两翼。而且,为了遮阳,在这栋楼的正面也同样设有走廊式阳台。根据当时报纸上的报道,就连挨着警察局的监狱也“全面考虑到了当地的气候条件”。中国和印度警察的宿舍不得不“屈尊”位于监狱旁边。

    会议厅是按“晚期哥特式”风格建造的,四个宽大的圆拱形窗户使得这个大厅非常明亮。会议厅是将二楼的上半部分与三楼的下半部分打通而成的。会议室下面——原本二楼的下半部分被志愿消防队用作消防站,会议室的屋顶——即三楼的上半部分则是个楼顶平台。钟楼和会议室的底座都是经过粗切割的四方形石英砂岩块。与德国在中国的其他地产一样,这座市政厅也在1917年被中国政府没收。不过,在那之后,人们还继续将这里称作“警察局”,只是不再用“市政厅”这个名称了。在整个20世纪里,这栋建筑不断地被改变用途,钟楼一度被拆掉,楼体内部的空间也一再被重新分隔。最后,经过一次大规模改造、又重新建造了钟楼之后,曾经设有警察局的德国市政厅在今天演变为警察博物馆。

未来

    昔日汉口德国租界区两处被保留下来的、最重要的建筑现在都成了博物馆。曾经的德国领事馆现在是武汉三镇之一武汉市的博物馆,它发挥着将武汉与世界连接起来的桥梁作用。从“人类共同遗产”的角度来看,德国在这里扮演着独特的角色:早在一百多年前,德国就致力于建筑文化的移植和维护。上文所提到参与设计、建造建筑物的德国建筑公司在中国还建设了大量房屋,我们一如既往地期待着它们被重新发现,如果它们在过去数年的大拆大建浪潮里幸存的话。
  © © 杨帆   © 杨帆
 
资料来源:
1.托尔斯藤·瓦尔内(Torsten Warner):《建造在中国的德国建筑》(Deutsche Architektur in China),柏林,1994年。
2.《建筑管理核心特辑》(Centralblatt der Bauverwaltung)。
3. 《东亚劳合社》。
4.《外交部政策档案》(Politisches Archiv des Auswärtigen Amtes),柏林。
5.德国银行历史研究所(Historisches Institut der Deutschen Bank),(美茵河畔)法兰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