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
边界共振

Drip(s),虞菁,互动声音装置,2018
Drip(s),虞菁,互动声音装置,2018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

展期:2018年9月1日至10月14日,12:00 – 18:00,周一闭馆
开幕:2018年9月1日16:00(开幕演出19:00开始)
策展人:张文心,胡昊
艺术家:韩涵,叶轩,虞菁
地址: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灰盒子”空间(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创意广场)
免费入场
 
值建院三十周年,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面向未来提出关乎人类和社会发展的三十个根本性问题,并于2018年9月至11月间联合其合作伙伴,与公众一起,通过30场活动来探寻其答案。三十周年系列活动的高潮环节为11月17日至18日在歌德学院798空间举行的持续30小时的大型庆典马拉松,包含音乐会、表演、艺术装置、电影放映、系列演讲和青少年活动等。
 
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导致人类在未来失业甚至变得多余?游走于生物体和机器之中、穿梭于虚拟和现实之间的混合物赛博格能否成为人类的新形态?人,何以为“人”?2018年9月1日,歌德学院将以这一问题开启其三十周年的庆典系列活动。
 
张文心胡昊受邀为北京歌德学院798艺术区的“灰盒子”空间策划了展览“边界共振”,于2018年9月1日至10月14日展出。“边界共振”主要聚焦以下问题:人类如何跨越“虚设”了数千年的“人类/人体”之边界,为耦合之“物”赛博格赋予身份,并由此探寻人类自身的定位。
 
“灰盒子”空间中将展示韩涵、叶轩、虞菁三位艺术家各自创制的赛博格模型。这些由声音、文字和图像牵引的互动装置提供感觉和概念的双重线索,带领我们对游走于生物体与机器之间的赛博格耦合过程进行实验性的反思。
 
在互动音画装置“They 2.0”中,韩涵采用合成器制造的声音,同时利用其硬件中的不确定性来即兴创作音乐。叶轩的互动声音装置“EveryLetterCyborg”的1.2版本“推特机器人”(TwitterBot)以随机取自在线词典数据库的单词为素材,使用基于激浪派诗人杰克逊·马克·洛“任意拼读法”创制的算法,对唐娜·哈拉维《赛博格宣言》中的语言/信息进行重组,创作出在英语语法边界之外的赛博格诗歌。虞菁的互动声音装置“Drip(s) ”运用算法对水滴声音进行模拟,同时创造了一台能够自动作曲的永动装置,它使虚拟水滴产生新的语言/信息。以此通过对虚拟进行二次虚拟,来探讨现实镜像、虚拟的本质以及语言/信息的构造等问题。
 
展览的最后一部分是策展人张文心对三位艺术家赛博格方案作出的回应:她对“灰盒子”空间进行3D建模,建好的模型以投影的方式“发配”到“边界共振”展览现场——这一语言/信息的虚拟角斗场之中。这一动画作品提醒观者,“灰盒子”本身亦栖身于虚构和现实的耦合过程之中,它同样是赛博格语法的一部分。
 
9月1日展览开幕现场,由韩涵、叶轩和虞菁三位艺术家分别呈现的声音演出将开启一场跨越身体与声音经验界域的赛博格仪式。

 

艺术家及策展人介绍

韩涵
GOOOOOSE 是韩涵的个人音乐计划,他还是实验电子乐队鸭打鹅主创, 同时也是互动视觉和程序开发者。相比鸭打鹅的丰富层次与庞大叙事,GOOOOOSE 更像是韩涵的个人实验室、游乐场甚至自省空间。他的音乐融合了氛围音乐和智能舞曲(IDM)的节拍,呈现出一种不同风格冲突下的和谐感。自2012年至今,韩涵已在德国、瑞士、丹麦、芬兰、挪威、爱沙尼亚、法国、美国等地举行过多场成功的 演出,包括著名的柏林 Haus der Kulturen der Welt、巴黎 Cite De La Musique,奥斯丁SXSW音乐 节和柏林CTM音乐节。

叶轩
叶轩(1989-- )是众多对象的原型,其中之一是a.pureapparat.us。叶轩的跨学科实践研究根植于她在(身/声)表演、视觉艺术与计算机编译的经验。不受媒介局限,叶轩在即兴、干预和装置的模式下工作。作品通常用控制论或声音的反馈环翻译和重构同质材料,在习惯,异常,永恒和短暂的信号频谱中振荡。目前的研究以“制噪” -- 扰乱创制的基础设施为法,对数码诗学多维思辨。被OBEY Convention誉为“加拿大在‘材质身体’领域最让人兴奋的声音之一”,叶轩是InterAccess首位驻留数字艺术家,曾获多伦多艺术委员会资助,公平银行新锐数字艺术家入围奖,以及加拿大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委员会奖学金。其作品展出或演奏于三一广场录像艺术中心(个展,加拿大),吱吱车轮电影和媒体艺术中心(美国),错误 -- 新数码艺术双年展(在线),时代美术馆(中国),加拿大当代艺术馆与皇家音乐学院,中央循环画廊(瑞典),中法文化之春(中国)等等。
 
虞菁
虞菁,1989年出生于浙江,现居地未知。她的兴趣通常和发展中的技术,智能系统及日常科学数据相关,同时回看对象本身与它所被量化的后的规律间产生的裂缝。曾在喜马拉雅艺术空间(上海),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何香凝美术馆(深圳),ISEA2016(香港),Kunstraum PING.PONG(莱比锡),Greenhouse(柏林), Torus Porta (纽约)等地展出/表演。除此之外,她也关心城市声学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参与纽约大学声学实验室项目,研究纽约城市噪音的频谱特征与人类情绪感知的变化关系。她的相关跨学科研究发表于ICMC 2018。
 
张文心
张文心,1989年出生于安徽,2013年毕业于加州艺术学院,获纯艺术硕士学位。她曾于武汉剩余空间、旧金山ATA Gallery举办个展,并广泛参加国内外展览与驻地项目。张文心关注与感知、记忆和信息相关的跨学科艺术实践。作为一个写作者,张文心的艺术散文与评论曾多次发表于《艺术界》《艺术世界》等杂志。
 
胡昊
胡昊,1990 年生于中国山东省诸城市,目前生活工作在北京,是一位编辑和艺术写作者。他于2013 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获哲学学士学位,于2017 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获美学硕士学位。他撰写的文章分别于 2016 年、2017年入围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2017年,他的研究项目获选首届“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华研究奖助计划:研究工作坊”。2018 年,他与刘张铂泷、聂小依合作的策展项目“重组/演绎:激活档案与公共记忆的当代艺术实践”入围 2018 年 ocat 北京研究型展览策展计划终选名单。
 

详情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创意广场

消费: 免费入场


系列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建院三十周年庆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