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
屏幕之外:⼈⼯智能、影像和艺术愿景的融合

改变的符号|写作是否有未来?(部分)
© Johanna Reich

论坛

时间:2024年8月3日,16:00
嘉宾:乔汉娜·赖希(艺术家),于尔根·斯塔克(艺术家),王拓(艺术家),欧彬(北京德国⽂化中⼼·歌德学院(中国)院⻓),安东(北京格林科恩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管理合伙⼈)
主持:箫岭(策展⼈)
地点: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创意广场
语言:中英
免费入场


值群展《边缘阶段:感知、存在和技术意识的探索》在798艺术区举办,山中天艺术中心与北京德国⽂化中⼼·歌德学院(中国)合作,于2024年8月3日举办论坛“屏幕之外:⼈⼯智能、影像和艺术愿景的融合”。该论坛讲座将聚焦⼈⼯智能和影像技术对当代艺术实践的影响。

讨论涵盖的主题包括⼈⼯智能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融合、影像作为探索技术意识的媒介,以及艺术在数字领域中的未来发展⽅向。参与嘉宾将分享他们对技术与艺术交融的独特⻅解和观点。

群展《边缘阶段:感知、存在和技术意识的探索》源自策展人在艺术史、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和神经艺术领域的长年研究,深入探讨这些领域在机器学习和新媒体层面的意义与启示。展览通过对六位来自不同国家、跨越代际、多元学科的艺术家创作进行解读,探索当下时代的人机关系及其存在的意义。


嘉宾介绍

乔汉娜·赖希是一位来自德国的影像艺术家,其创作实践同时涉及行为、摄影、绘画领域。她曾获得多项国际奖项和奖学金,如白南准艺术奖、日本文化厅媒体艺术节优秀奖、北莱茵-威斯特伐利亚州媒体艺术奖和康拉德·冯·索斯特奖。她曾于罗马尼亚、美国、卢森堡和西班牙等地参与艺术家驻地项目。赖希的作品曾于多地展出。她于2020-2022年作为客座教授任职于慕尼黑美术学院。


于尔根·斯塔克运用行为、声音、影像、雕塑和摄影等多元媒介创作,并时常将观者置于作品本身的组成部分。斯塔克作品的核心主题包括图像与其复制品之间的关系、其真实性和起源等,他对这些议题进行探索并反复追问。斯塔克1978年生于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高中毕业后开始学习摄影。他于2002至2008年期间在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学习。斯塔克的作品曾在海内外国际收藏、双年展和博物馆中展出。他的作品被德国联邦艺术展览馆以(波恩)、弗柯望博物馆(埃森)、艺术宫博物馆(杜塞尔多夫)等公共机构和其他私人收藏。


王拓(1984年生于中国长春)的创作横跨影像、行为与绘画等媒介,在其中史实、文化档案、小说及神话相互交织,形成虚构叙事。王拓的作品是对中国与东亚现代史的有力检验。王拓近年在国内外众多艺术机构举办展览。王拓曾为纽约皇后美术馆2015至2017年度驻馆艺术家,2018年获授“三影堂摄影奖”,同年获北京国际短片联展“杰出艺术探索奖”和“玲珑塔短片奖”,2019年获授“青年当代艺术乌镇奖”,2020年获授“OCAT x卡蒂斯特青年媒体艺术家奖”。2023年,王拓获授“希克奖”。2024年,王拓获授“K21全球艺术奖”。


欧彬1970年出生于德国伍珀塔尔,在接受银行职员职业培训后,他在德国帕绍和西班牙马德里就读大学,学习语言、经济和文化区域研究,研究重心为西班牙/拉丁美洲。2000至2009年,他担任德累斯顿国际短片电影节的总监,在此期间还连续五年担任欧洲电影节协调会总秘书长,这是一个在欧洲范围内由250个电影节组成的合作网络。2009至2015年,他在歌德学院新德里分院(亦马克斯·穆勒学院)担任南亚文化项目总监。在这一框架下,他负责策划实施为期18个月的 "2011-2012德印同行 "项目,在12个印度城市开展活动。2015年至2022年6月,他担任歌德学院里约热内卢分院院长,2022年9月起担任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院长。


箫岭拥有超过20年在中国的实践经验,以及汉学和当代艺术背景,现任博物馆、机构顾问以及策展人。她的专业领域涉及摄影、电影、表演、多媒体装置和绘画,尤其聚焦于历史和跨学科研究、新兴技术、神经美学以及艺术中的科学应用。她曾在商业画廊和非盈利机构担任负责人职位,包括麦勒画廊、墨斋画廊和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最近,她曾担任北京画廊周的展览总监。她的文章和采访曾刊登在许多国际知名出版物、展览目录和专著中。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