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影展部落客 2019 每年二月來自世界各地的電影圈從業人員都會在柏林齊聚一堂。歌德學院為此邀請了12位部落客和電影記者,聚焦第69屆柏林影展並提出他們的觀點。12位部落客來自埃及、澳洲、巴西、中國、德國、希臘、義大利、挪威、俄羅斯、台灣和英國。他們將以柏林影展部落客的身分,發掘更多幕前幕後的精采故事。 圖片:Lea Delazer © 歌德學院 Instagram: Goethe-Institut Instagram feed 我們需要您的許可,以便下載 Instagram 服務! I agree to the transmission of data between my browser and Instagram. More information Okay 照片(剪影):© Tanith Glynn-Maloney / Since1788 Productions 柏林影展部落客 2019 一個澳洲朝代 少了芙瑞達·葛林(Freda Glynn)澳洲原住民媒體景觀可能枯萎而竭,如同被太陽曝曬的土地。《她必須被愛》(She Who Must Be Loved),這片土地的女兒艾莉卡·葛林描寫她母親令人動容的人生的電影。 照片(剪影):© Nachmittagsfilm 柏林影展部落客 2019 如何與一個暖爐說話? 有狗和驢的藝術劇場:安格拉·夏納萊克(Angela Schanelec)精采絕倫的《我在家,但是》(Ich war zuhause, aber), 顛覆了所有的電影規則。 照片(剪影):@Bruno Miranda 柏林影展部落客 2019 擁有當作反抗 巴西在極右派政府的治理下度過了黑暗時期,紀錄片《沒有土地》(Chão)、《輪到你了》(Espero a tua (re)volta ) 描繪沒有土地的勞工與學生激烈抗爭,希望擁有土地和學校者心聲受到重視。 照片(剪影):©Markus Koob/dffb 柏林影展部落客 2019 吸引力何在? 新生代的剖析「德國電影中的觀點」,從一部單薄的開幕片說起,但也找得到若干意涵豐富的作品。 照片:© 馬曼容 2019年柏林影展 不懼敏感設限,多元議題迸發的柏林主競賽 柏林影展,多年來是個注重議題且具政治性的影展,「敏感」一詞,也成為影展的代名詞。舉凡電影涉及國族、邊界、女性、難民等主題,柏林影展更毫不避諱地提供自由的創作空間,從紅毯、記者會到世界首映,藉由各方媒體的聚焦,變相形成議題的發聲管道。 照片:© 馬曼容 2019年柏林影展 揮舞性別平等的趨勢大旗 伴隨台灣農曆春節的歡聚氣氛,作為歐洲三大電影節首站的柏林影展,也為期兩個星期於二月中旬開幕。 照片(剪影):© Olga Film/Rieger 柏林影展部落客 2019 生命、愛與自由的條件 從一九六八年至一九九九年的德國影片中,回顧女性電影人「自我肯定」的觀點。 照片(剪影):© Palomar 2018 柏林影展部落客 2019 2019 柏林影展起跑 叛逆、離別、金光閃閃:不必親臨現場,您也能聊聊今年的影展。 柏林影展部落客 2019 埃及 諾哈‧阿普德雷佐(Noha Abdelrassoul) 獨立記者,於薩爾布魯根修習歐洲文學與媒體。 Facebook Instagram 照片:私人 德國 菲力普·布呂勒 (Philipp Bühler) 2000年起作為自由影評人對柏林影展進行報導。 陳韻華 中國 陳韻華 電影學者,影評人以及作者,以及Podcast節目Reel Chats的主持人。 Podcast: Reel Chats (Soundcloud) 照片: © 私人 義大利 安德雷亞·達迪奥(Andrea D'Addio) 為義大利和德國媒體報導國際電影節。 照片:© 私人 中國 丁大衛 影評人及策展人,並任職於北京國際短片聯展節目策劃。 Instagram Twitter 照片:© Einar Aslaksen 挪威 阿娃·格爾曼(Alva Gehrmann) 為時代周報、法蘭克福匯報及明鏡周刊網站等媒體擔任獨立記者。 Facebook 照片:私人 巴西 卡蜜拉·龔薩托(Camila Gonzatto) 影視編劇、導演。 照片:© 私人 台灣 馬曼容 獨立記者,曾報導坎城影展。 Facebook 照片:© 私人 俄羅斯 伊戈爾‧莫斯克維京(Egor Moskvitin) 影評人、"Pilot"電影節總監並於莫斯科電影學院執教。 照片:© 私人 英國 約瑟夫・華爾許(Joseph Walsh) 獨立電影記者,曾為TimeOut 雜誌及衛報進行報導。 Twitter 照片: © Darren Ward 澳洲 莎拉·瓦爾德(Sarah Ward) 自由影評人,文章見於“Screen International”和“ArtsHub”等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