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浩斯 100 年
關於包浩斯必須知道的八件事

包浩斯大師團體照1926年在德紹:從左向右:約瑟夫·阿爾伯斯(Josef Albers), 賀內克·雪伯(Hinnerk Scheper), 蓋沃·穆赫(Georg Muche), 莫霍力-納吉(László Moholy-Nagy),賀伯特·拜耳( Herbert Bayer),優思特·施密特(Joost Schmidt),沃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馬塞爾·布勞耶(Marcel Breuer),瓦西里·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保羅·克利( Paul Klee),利奧尼·費寧格( Lyonel Feininger),婫塔·許託茲 (Gunta Stölzl),奧斯卡·許雷默爾(Oskar Schlemmer)。 | 照片(剪影):© picture alliance akg images
簡單的設計,簡潔與效率-包浩斯要如何改變生活。
作者: 納蒂恩‧貝格豪森
新人類的烏托邦
透過藝術促進社會發展 - 正是包浩斯所宣示的目標。他們大膽地提出了宏偉的目標:包浩斯的夢想就是要透過其應用藝術為「新人類」服務。對於包浩斯第一任校長與創始人沃爾特·格羅皮烏斯而言,也意味著各種藝術學科與工藝技術之間的緊密結合。設計產品應適應生產過程,以使產品價格便宜且迅速生產。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經濟衰退到谷底的情況下,良好設計產品的價格應該可以更實惠合理。包浩斯精神
這聽起來好像是一個和諧的藝術家社區:假設一群著名的平面設計師、建築師、服裝設計師、音樂播放主持人(DJ,唱片騎師)、行動藝術家與攝影師聚集在一個偏遠的藝術學校,他們必須在極有限的財務條件之下共同生活,授課,並發展出可以使一個社會更好的新理念。但是當時包浩斯在威瑪時期的現實情況遠非和諧的創意社區。據畫家約瑟夫·阿爾伯斯所言,當時對任何事情都無法達到共識。 「如果康丁斯基說是,我則說不,如果他說不,我就說是。」 這種藝術的混亂情況正是格羅皮烏斯對他的學校所期待的:「包浩斯的目標正是沒有風格,沒有制度,教條或教規,沒有處方簽,沒有時尚!只要它不緊抓著形式,而在可變的形式背後尋求生命本身的律動時,它就具活力!」從設計革命到建築學校
包浩斯的第一階段是1919年到1925年的威瑪時期,那時的特點是積極樂觀與熱情。格羅皮烏斯試圖結合不同的理念並建立藝術工坊。在威瑪時期依然屬於理論試驗的階段,第二任校長漢斯·邁耶(Hannes Meyer)從1925至1932年在德紹時期,則全部刪除。那時候沒有經費可以安排關於基本顏色與形狀的理論課程,應該把重點放在發展符合社會需求的住宅之上。邁耶談到了包浩斯的「無產階級化」。最後在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的領導下,1932-1933年的柏林時期,則完全打破了最初想結合各藝術領域而產生的加乘作用的想法。包浩斯成為一所建築學院。
小寫字母

包浩斯學校裡的女性

狂放的化裝舞會
如果有人認為包浩斯是一個嚴肅的前衛主義者殿堂,包浩斯人的腦裡只有幾何形狀和抽象的公式,那是錯誤的。包浩斯不僅憑藉其簡約而具革命性的設計而引起注目,更以帶著傳奇性的主題派對與化妝舞會以及舞蹈與戲劇晚會節目而造成轟動。他們可以連續工作好幾個星期只為了獨特的舞台服裝或是為完成頭飾品或是研究舞蹈劇碼。在舞台上出現了人形內閣(Figurales Kabinett),諷刺進步與技術模仿秀,或是結合舞蹈,戲劇與默劇的怪誕混合式芭蕾舞台劇(Triadisches Ballett)。包浩斯風格的嚴謹只是威瑪、德紹與柏林生活的一個面向而已。
嘲弄
當代人很快的就開始嘲弄包浩斯人不同尋常的想法與他們所打破的傳統。哲學家狄奧多·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謔稱平屋頂房子為 「罐頭」,荷蘭畫家特奧·凡·杜斯伯格則戲稱(Theo van Doesburg),包浩斯設計了 「表現主義果醬」,哲學家恩斯特·布洛赫(Ernst Bloch)則認為這種藝術簡直完全與歷史脫鉤。或許這些惡意批評也應該視為包浩斯成功的一部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