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圍牆尋跡
從紀念到新建
柏林圍牆 | © 瑪琳·勒杜克
1989年11月9日,柏林圍牆倒塌。三十年後,只剩下幾處遺跡,成為塗鴉人士與藝術家大膽表達理念的空間,例如東側畫廊或圍牆公園一帶。不過,雖然這座城市已經看不到具體分裂的痕跡,卻仍舊有一道無形的圍牆隔開著。
作者: 瑪琳·勒杜克
2014年11月、2015年9月與2018年5月,我們循著柏林圍牆的軌跡而溯,期待探索這座城市的其他不同面貌,因為她正是依循著圍牆的軌跡產生變化,例如新潮時尚的波茨坦廣場就坐落於「無人地帶」(Niemandsland);沿著東側藝廊或圍牆公園開發的建案,破壞根基於腹地區(Hinterland)的非主流文化;還有其他人也持續利用荒廢的區域,設立另類住宅區與公園。圍牆遺跡本身也岌岌可危:有些投資者希望將圍牆夷為平地,也確實在2013年3月拆除部分東側藝廊,動工建設豪宅。不過他們的計畫引發諸多抗議。這些抗議證實了柏林圍牆的象徵力量,也見證了兩派人士之間的鴻溝:一方希望抹滅過去,拆掉「恥辱之牆」,建設現代高樓大廈;另一方則希望保留圍牆,經過藝術家的美化後,紀念苦痛的往日,並且作為過去三十年另一個柏林的見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