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詢時間—語文專欄
真實情況的活力
用身體去感受單字 | © 歌德學院線上編輯部/插圖:Tobias Schrank
德語裡頭蘊藏了多少熱情與感性?--大概不多吧?我們新來的專欄作者赫曼・卡羅可不這麼認為!
作者: 赫曼・卡羅
我第一次接觸到德文,大約十七或十八歲,正處於 – 每一個十七或十八歲的人大概都差不多 – 自以為很了解現實世界是怎麼回事的年紀。由於我正當有苦思冥想傾向的年齡,我也認為,真實情況就是由毫無吸引力,以及無法改變、只讓我們覺得一籌莫展的真實事態所構成。你可以說,我是一個很悲觀的青少年。
可塑性與形象化
我那時會對兩位德語作家,而且所抱持的世界觀並不特別美好的作家著迷:作家法蘭茲・卡夫卡(Franz Kafka)、哲學家亞瑟・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絕非偶然。他們是為我打開德語大門的人 – 而我愛上了這個語言,甚至在我還不會完整地說出一個正確無誤的德語句子之前就愛上了。事情慢慢有了一些改變:受到好奇、熱忱,也受到某種隱約的癡迷之鼓舞,那幾年中,我因為語言課、書籍以及接觸到的德國人和德國,和這個語言愈走愈近。這個新穎的語言給我的第一個深刻印象,是德文單字的可塑性和形象化。老實說:一開始我挺驚訝的,因為我在德國遇到的人當中,有些並不那麼熱情洋溢或者感性呢 – 總之,若與我在我出生並成長的哥倫比亞所認識的人相比的話。然而,我卻一再從數不清的德文單字裡感受到一種生氣勃勃的力量,一種活力,使得我在觀看與每一個單字有關的東西時,目光重新鮮活起來,以前如此,現在也依舊。我愈是深入的學習這個語言,就更讓我覺得這個語言所報導的事物和世界益發活力充沛。
用身體去感受單字
許多讓我神魂顛倒的德文單字,既不是有些哲學家在過去幾百年中臆想出來,晦澀難懂的概念,譬如「並非本意」之類,或者更精彩的,如:「無補償能力的能力」(哲學家奧多・馬奎德(Odo Marquard)不無幽默創造出來的字)。也不是德文的複合字獨有的那種,比精準還要精準、滑稽的創造,就像這個畸形字「製造蛋殼正確破裂處器具」 (Eierschalensollbruchstellenverursacher)」。不,這不屬於能激發我想像力的那些很常見的單字。直至今日,我一說到「工具」這個單字,立刻就能看見一雙正在塑造某樣物體的手。若有人正在談論某人「對事業或行動的急迫感」或者「細致的理解力」,我就能夠,而且是圖解式的,想像著這位人士正在做某件事情時的那股幹勁兒,或者小心翼翼的樣子。至於形容詞「侵犯的」,我的身體幾乎也能感受得到,有人逾越界線時的情景。碰到「飛機」、「心痛」,或者諸如 – 妙不可言 – 「狂想」這種概念時,我也會感受到類似的有機力量。但這恰巧就是我們大部分的人幾乎每天想不多想就脫口而出的單字,而它改變了我對我們周遭事物的看法。除了「真實性」,沒有別的單字足以形容。據我所知,這個字是中世紀時德國神學家暨哲學家,埃克哈特大師(Meister Eckhart, 1260-1328)引進的。雖然含意為「真實且在眼前的事物」,但主要指「起作用的事物」,也就是始終活躍而且在運轉中的事物。偶爾,當這種「現實」的挑戰讓我不知所措時,我便嘗試著去想「真實」,想一些我覺得看來毫無指望的情況,也許還是可以被塑造並且因此有些改變。因為,無論這個世界如何教我們語言、生活以及改變,這種想法幫助了我內在的那位悲觀主義者。
諮詢時間 – 語文專欄
我們將在我們的專欄「諮詢時間」中,每兩星期以語文為主題 – 視語文為文化與社會現象而發表文章。語文如何發展,撰稿者對「他們的」語文抱持著何等態度,語文如何形塑一個社會? -- 各有特色的專欄作家,具有語文專業或者與語文有其他關聯的人,每個人連續推出六篇他們個人看法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