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詢時間—語文專欄
文法
一樁行動因為一個動詞而有名有姓 | © 歌德學院線上編輯部/插圖:Tobias Schrank
我們專欄的新作者夏儂・朵杜拉・奧圖(Sharon Dodua Otoo)將推出幾篇與文法有關的文章 – 作為向這個語言致敬的詩歌。她在第一篇文章中探討動詞及其獨立的功能。
作者: 夏儂・朵杜拉・奧圖
序言
文法是生活中最大的樂趣,你們不這麼認為嗎?
—雷蒙尼・史尼特(Lemony Snicket),美國作家丹尼爾・韓德勒(Daniel Handler)的筆名,也是所著《波特萊爾大遇險》系列小說的角色之一。我用英文寫作的時候,通常不太需要考慮文法規則,作為逸興遄飛的作家,我喜歡假設我能嫻熟的使用我的母語,以至於我也知道,如何打破它的常規。我在寫第一本中篇小說《我禮貌性微笑時心裡想的事情》(暫譯,the things i am thinking while smiling politely)的時候,特別喜歡自創一些非約定成俗的詞彙,例如玩一玩「重新忘卻記憶」(ervergessinnern) 的文字遊戲。除此之外,我還給了自己一項任務,那就是用非約定成俗的方式來描寫情感,例如「然後我所感受到的空虛看起來更喧嘩,勝過之前聞起來或者嘗起來的樣子 – 這讓我顫抖並啜泣。」
我所了解的英文文法是直觀的,至於德文文法,我就沒有這麼篤定了。即使我喜歡運用新的字詞與非約定成俗的描寫方式玩文字遊戲,德文文法對我而言,就是一件再明白也不過的嚴肅事件。雖然我用德文書寫犯的錯誤肯定比用英文書寫多得多,但我知道的德文文法理論卻依舊比英文的來得多。
我在接下來幾星期中的專欄裡,想要寫幾篇關於我觀察到的與動詞、名詞、代詞、介係詞以及標點符號有關的有趣現象。我可沒有講授幾堂文法課的意思 – 畢竟我不是語言學家。我其實比較想很一般的為語言這份禮物唱一首讚美歌,尤其是為德語而唱。所有那些不把文法看作他們生活中最大樂趣的人,我能理解他們的心情,不過,也許我的思維練習依舊能打動他們。
動詞
我想,藝術是一個動詞的成分甚於名詞。—小野洋子(Yoko Ono),日裔美籍多媒體藝術家、歌手,披頭四團員約翰 藍儂的第二任妻子。
所有語言的所有詞性中,我最喜歡的是動詞。我自認是個樂觀的人,而身為活躍人士,我必須相信,事情的當前狀況為可以改變,而且也將被改變。以我看來,動詞始終在傳達一種進步或者改變之類的感覺。一樁行動因為一個動詞而有名有姓,同時也將這樁行動之前的另一種情況涵蓋在內。「是」這個動詞,極有可能是個例外。我確實寫了「極有可能是個」,因為我甚至感覺不到「是」是一種類似靜止的狀態。西班牙文甚至為了這個動詞準備了兩個翻譯變體,加上“ser“的動詞,用來描寫狀態或者特質,例如:「我來自英國」,「她是一位女警」,以及「他們很高大」,而加上“estar“的動詞,咸認最接近動詞「是」的意義,通常用來描述(但願)不會持續的狀況,例如:「我生病了」,「你在寫字」,以及「我們在廚房裡」
由於我明確的也把自己視為以種族主義與性別歧視為撰稿重點的政治作家,所以,我高度重視動詞。關於歧視的主流討論,主要由名詞來定調:「種族」、「人種」以及「膚色」。在辯論以及評論的時候使用「文化」和「移民背景」等字眼,似乎這些也是一個人無從改變的特徵。在此我無法擺脫予人放錯了一個重點的印象。把它改成這些人在做甚麼,會不會比他們是甚麼樣的人,要來得單純呢?與主流的意見大異其趣的,是一位黑人女性不會因她的膚色遭受歧視,還有一位猶太男性不因他的信仰而被攻擊。這兩種情況都存在著不公平,因為這些人受到歧視。
目前關於是否刪除德國基本法中「種族」一詞的辯論,立基於承認這個事實,那就是從生物學的觀點來看,並沒有人種這種說法。贊成改變的人建議,使用「人種起源」或者「種族歸屬」等替代表達方式。兩種解決方案中,我當然比較欣賞第二項。「歸屬」這個詞在上下文中能發揮良好的作用,因為它是從「歸屬」這個動詞來的,所以很清楚的表示出,歧視建立於一樁行動之上, 而問題就存在於這樁充滿歧視的行動之中。如果我可以決定的話,我將用「種族化」取代「種族」這個詞,「種族化」源於動詞「種族化」,這個概念可以用來修正不公平。這個概念將特定的行動置於反對一切形式的歧視相關討論的中心點上,誰的行動?那些參與其他人種族化行動的人 – 不是透過種族理論之發展,透過把人分成不同的類別,透過參與種族滅絕的方式,就是因為他們全都默默地接受了這些事情。
嚴格說來,像「歸屬」和「種族化」這樣的詞算是變形,被當成形容詞來使用,亦可稱之為分詞。動名詞同樣也屬於變形,既有名詞的特性,而在德語中又更頻繁的用於形容人所從事的活動。諸如「讀大學的人」以及「教書者」這樣的概念,可以指涉每種性別的人。藉由運用這些概念,顯然更能在一種語言中顧及非常規性別的人,通用的文法規則通常把這些人劃分為男性獨有,或者僅屬於女性。
關於流傳甚廣,語言改變對我們生活的真實面並無影響的說法,我無法苟同。依我看來,所有動詞的形式都具有一種獨立的功能 – 我們應該有意識的使用它們!
諮詢時間 – 語文專欄
我們將在我們的專欄「諮詢時間」中,每兩星期以語文為主題 – 視語文為文化與社會現象而發表文章。語文如何發展,撰稿者對「他們的」語文抱持著何等態度,語文如何形塑一個社會? -- 各有特色的專欄作家,具有語文專業或者與語文有其他關聯的人,每個人連續推出六篇他們個人看法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