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圖書多元化
尋找具有移民背景的兒童讀物主人公

愛看書的小孩子
攝影: © Christopher Futcher/iStock

在刻畫當代社會現實方面,德國兒童文學還需迎頭趕上。

  瓦斯女士打開了一個奇怪的包裹,讓魯姆國的居民著實吃了一驚:一個黑皮膚的嬰兒被郵寄到當地,正睜著大眼睛四處張望。米歇爾·恩德(Michael Ende)撰寫的兒童經典圖書《吉姆·克諾普夫和火車司機盧卡斯》(Jim Knopf und Lukas, der Lokomotivführer)在1960年出版時,也讓讀者頗感意外。小主人公吉姆帶領讀者經歷了一系列神奇又引人入勝的冒險旅程。此書內容可愛大膽,語言幽默,在德國兒童圖書領域獨樹一幟。而且,這本書用今天的話說,還帶有移民背景。

  可愛又風趣,具有移民背景的孩子,在如今德國的幼稚園和學校可謂司空見慣。但是在兒童繪本和兒童圖書的世界,情況還遠遠沒有現實生活中那樣普遍。那些根基不完全在德國的家庭往往會對這種狀況比較敏感。有時候出版社會收到一些來信,信裡描述的是上述這些家庭的情況:他們的孩子在閱讀市面上的圖書的時候,往往找不到共鳴。

黑皮膚的主人公的缺席

  位於漢堡的跨文化諮詢機構Maimouna在2012年計劃舉辦一次以黑人女孩為故事主人公的兒童書展時,他們就遇到了類似的狀況。這些教育工作者發現,德國出版的大部分兒童讀物根本就沒有黑人出現。然而他們在美國和英國找到了相關主題的圖書。阿達林出版社(Aladin-Verlag)的克勞斯·胡曼(Klaus Humann)對此並不感到驚訝,他說:“有關異鄉人主題的圖書我們主要在國外購買。在其他國家,人們對待這個問題的態度要自然輕鬆得多,而德國這方面的書籍就常常顯得有些僵化。”

  雖然德國的童書裡也不乏有移民背景的人物,——但他們通常只是一個群體中的一員,而不是單獨的主人公。不管是海克·阿比第(Heike Abidi)的《跳舞的女孩》(Dancing Girls)還是安德烈亞斯·施呂特(Andreas Schlüter)與伊蕾娜·瑪律琦(Irene Margil)合著的《足球英雄》(Fußball-Haie)都是如此,德國童書的世界裡,幾乎每一個假期聚在一起玩耍的孩子的朋友圈,女生的小團體,運動代表隊等,其家庭成員或父母一方都有來自其他國家的。不過以前並不是這樣。克勞斯·胡曼在2012年前曾擔任卡爾森出版社(Carlsen Verlag)的社長,他回憶:“卡尼這個系列在德國出版了15年,之後我們在故事中的幼稚園加入了一個土耳其小女孩,當時我們對此感到很自豪。”通過小女孩卡尼向孩子解釋世界,這個系列一直都是卡爾森出版社的暢銷書籍。

  而銷售正是很多出版社的憂慮所在。一位書商說:“以外國主人公為題的童書會立刻被當作問題圖書,主要是家長有這樣的想法。購買童書的都是家長。”德國某家大型出版社的一位員工說,如果故事書中有明顯具有非洲或亞洲背景的人物,就會特意把封面人物畫得模糊一些,不好辨認。有時出版社引進並翻譯國外的圖書,甚至專門對其插畫進行加工,把人物的膚色變白一些,以適應德國市場。這也是在順應家長的想法,家長會認為這些書籍講的是民族融合,他們不會把民族融合當作既成的事實。

事實的另一面:教條的網上評論

  這是一個棘手的話題,人們對此的態度搖擺不定。一方面,個別作者以黑人為題材,撰寫發生在非洲的故事,這些作者聽到的評論卻是,歐洲白人不應該去碰觸這樣的題材。童書作家克爾斯腾·博伊(Kirsten Boie)就遭到這樣評論。她的最新作品刻畫了一個機靈的男孩塔波,他是一位偵探兼紳士,生活在非洲南部的一個國家,有一次遇到了犀牛案件。另一方面,亞馬遜上的有些書評只是指出書中有多少孩子有外來背景,他們在書中起到了什麼作用,總是拿他們與書中的德國人物進行對照。克萊特出版社(Verlag Klett)的出版人莫妮卡·奧斯貝豪斯(Monika Osberghaus)把這些教條主義分子稱為“數金髮的人”。她認為,要想讓有移民背景的人物形象自然而然地在兒童讀物中立足,還需要一些時間。

  具體怎樣才能做到呢?由克萊特出版社出版,邁耶(Meyer)、雷曼(Lehmann)和舒爾茨(Schulze)合作的系列圖書《野蠻的小矮人》(Die wilden Zwerge)就是一個典範。書中描繪的孩子個個生龍活虎,看不出哪些孩子來自移民家庭。有時候只是以簡單的一句話交代他們的家庭背景,例如其中有個男孩的父母是哈薩克的歸國移民。這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但卻不聲不響地豐富了圖書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