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怎麼做,才能讓老師在課堂上善加利用學生們的多種語言潛能?師範教育系的大學生又應該如何準備面對教室裡的多樣語言環境?德國和歐洲的學者及教育工作者,正在研究這個問題。
早在五零年代招募勞工移民時,移民的小孩在德國學校裡就可以用他們的母語上課,想也知道這樣的課程在規劃及執行上都極其馬虎草率,而且沒有和常態的課程銜接起來。長久以來,多種語言教學計畫充其量只是外語科目中的一個議題而已。
自從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的結果讓舉國上下驚訝又失望,各州、大學以及教育單位有志一同,都認為要讓德國學校裡的語言多元化,同時適當地評估個別學生的多種語言性:要鼓勵母語不是德語的孩童,既能說德語,又能說原生家庭的語言,而且二者都要達到足以上大學受教育的程度。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原籍或原生家庭所使用的語言,包括外語程度,在課堂上都要受到重視。日常生活用語之外,學生們也應該具備上學受教育,以及運用專業語言的能力。
舉例來說,國家教育計畫與研究促進委員會(Bund-Länder-K‧mmissi‧n für Bildungsplanung und F‧rschungsförderung)鼓勵移民兒童與青少年(Förderung v‧n Kindern und Jugendlichen mit Migrati‧nshintergrund, 簡稱FörMig)的研究計畫中,就發展出一種「一般語言教育」的模式,務必使兒童和青少年的語言能力,達到既可以上幼兒園,也能在大學就讀的程度。這個計畫固然在執行某些單一方案上成效卓著,但是,系統化、或者全面轉化的目標仍然遙不可及。
「從早期教育到成人教育,這期間以來已經實施了許多結果令人滿意的方案,但一般語言教育、整合成功的方案尚未納入整體策略,更可惜的是,還有許多方案停滯不前」,卡賽爾(Kassel)讀書會的伊莉莎白•葛斯納(Elisabeth Gessner)說。
學著重視且善用多種語言
關於語言教育、語言促進以及德語作為第二種語言之類的議題,這段時間以來也已經成了教師培訓、進修的首要題目。「我們現在的重點是,要讓多種語言成為多種科目師資培訓過程的一個重頭戲」,柏林洪堡大學專司各級教師「德文以及德語作為第二語言」的貝雅特•呂特科(Beate Lütke)教授說。
當此之時,學者專家們都在討論,如何使老師以及師範教育系的大學生研究多種語言這個題目,以及那些內容又應該放在第一位。「重要的是,有志成為老師的大學生將來授課時,對於語言的要求要有一定的敏感度,並且有能力教導無論語言或文化皆殊異的學生族群。因此,種種實驗大多以未來的老師在面對學生們所使用的語言不只一種,上起課來應該抱持甚麼樣的態度,而備課時,又應該重視且運用學生的多種語言資源到何等程度為主」,貝雅特•呂特科說。譬如在美國就已經實施過幾個方案,把許多移民在原生家庭說的西班牙語編入課程,分成活化基本知識、設計作業等階段;德國的鼓勵移民兒童與青少年計畫卻只提出了若干直觀式的例子。
貝雅特•呂特科主持的柏林計畫
語言 – 教育 – 機會, 語言教授法研究者以及各科教法研究者共同研發出一套教材,作為改善語言教育、德語作為第二語言師資培訓之用。「接受師資培訓的大學生以及教他們的人,有了這套教材為輔,對於學生把日常生活用語提升至受教育以及專業用語能力的過程中,為人師者應該如何予以協助,如何分配上課時間並設定學習步驟,運用哪些方法等等,都會有個清楚具體的概念。」貝雅特•呂特科解釋道。除此之外,教師手冊中還列舉了不少如何把原生家庭語言潛能、專業學習,以及把視為第二語言的德語學好的例子。提升移民兒童與青少年這項計畫也打算提供教師進修專用的教材,譬如所有與只說一種語言或多種語言的兒童有關的,包括對話式朗讀;又如拿到作業時,如何解讀並且充分理解問題和要求,以及如何學會書寫語文等等。
教育工作者與學者專家的國際交流
二零一七年七月在卡賽爾舉行的國際系列
多種語言正是大好機會第七次會議,係由歐洲各研究單位聯合組織而成,開會的目的是讓來自比利時、德國、芬蘭、奧地利、波蘭以及瑞士等國的教育工作者和學者專家,也就是致力於師資培訓國際化,推動兒童與青少年發展多種語言的人士,聚於一堂多方交流。「因為每一個國家的既有條件各不相同,我們也就不尋求放諸四海皆準的解決之道,我們著力於彙整出一張卡賽爾的會議上能繼續研討的多種語言的地圖」,這個聯合組織的執行長伊莉莎白•葛斯納說。
舉例來說,在瑞士和比利時就有學者研究如何把文章依照難易程度分級,好讓所有的學生都讀得懂。諸如此類的想法從萌生到具體成形的過程中,專家們訂下的目標都是與有移民背景的準教師攜手合作,伊莉莎白•葛斯納說明。「這些順利完成德國教育的大學生,是教育的受益者。他們非常希望能提高移民家庭兒童的學業成績,所以很樂意協助我們把焦點放在多種語言的潛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