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研究
受贊助的學術?
企業或私人代表對德國大專院校的贊助逐漸增加,各方對此現象意見分歧。研究的獨立性從哪裡開始會受到損害?基礎研究是否會因非政府贊助而退居幕後?
在洪堡兩百歲冥誕追隨他的足跡,要比在他有生之年容易多了。即使是世界最偏僻的角落,也有導航可以定位;智慧手機隨時要查詢資訊也是易如反掌。這類服務主要由網路巨擘谷歌提供,全球幾乎無人能置身事外。現在,正是這個經常被批評是數據章魚的企業,想要贊助金錢給網路與社會關係的獨立研究?未來幾年,該跨國企業預計提供四百五十萬歐元,資助柏林「亞歷山大.馮.洪堡網路與社會研究所」(HIIG)。但其實在2011年,科技龍頭便已提供同樣金額的創立資金給網路與社會研究所了。
HIIG背後有柏林洪堡大學或柏林學術中心等知名研究機構的支持。即使如此,該研究所仍須自我辯解,以擺脫各界對學術淪為大企業附庸的疑慮。研究所主任強調谷歌只是贊助機構的一員,承諾在研究網路、政治與社會間的相互作用時會保持中立。HIIG並非單一案例,慕尼黑工業大學也同樣飽受批評。慕尼黑工業大學之所以能在2019年十月創立人工智慧與倫理研究所,正是臉書挹注了六百五十萬歐元的資金。對大學研究的獨立性而言,那究竟意味著什麼?
企業也有決定權嗎?
德國基本上由各聯邦負責高等教育的營運與財務。所謂的合作禁令(Kooperationsverbot)旨在確保各邦於教育政策上的自主性,因此各邦政府也補助基本經費給高等教育。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的資料,2016年每個教授職位約有四十六萬六千歐元,由聯邦政府、其他官方機構與私人等第三方資金加以補充。例如透過國家特殊研究計畫或者卓越計畫,單獨贊助績效傑出的大學。第三方資金來自歐盟或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德國研究協會、大專院校支持協會與基金會,或者私營企業等等的贊助費用。
本世紀以來第三方資金逐漸吃重,令批評者十分擔憂。2005年,基本經費補助的比例仍有61%,十年後僅剛超過51%。阿倫大學的經濟與金融學者克里斯提昂.克萊斯(Christian Kreiß),大力抨擊企業對大學研究的影響日漸加劇,質疑研究的獨立性。他深信「盈利興趣與學術獨立是相互扞格的」。
此外,他認為第三方資金挹注缺乏透明性,例如誰贊助了誰、資助何種研究、金額又是多少?這些全都難以一窺全貌。而原因也出在德國高等教育界的聯邦制組織:德國境內有426所大專院校,其中綜合大學106所,應用科技大學216所,還有神學機構、教育設施、行政大學與藝術大學等等。因此,克萊斯認為邁向正確方向的第一步是透明化登記制度。
大學要求增加基本經費補助
德國大學校長會議(HRK)是大專院校的聯合組織,他們駁斥了上述說法。大學校長會議發言人表示,與企業合作既明智又有其必要性,並不存在結構或者內容上的依賴,況且第三方資金絕大部分來自官方研究補助。大學校長會議也無法理解缺乏透明度的指責。發言人說:「大學制定了各式各樣的監督機制,確保研究計畫的資金流向、研究選題或研究方法等方面公開透明。」
大學校長會議認為需要改革的是另外一個領域。該組織批評,他們的任務不斷增加,原本可靠的基本經費補助卻遭到縮減,因此要求提高預算,讓大學能夠再度取得更高的計畫保障,同時也需要更多資金修建校舍與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