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德國漫畫潮流
畫出生命的風光
摘自圖像小說《不置可否》,作者碧珂·徐瓦茲 | 插圖 © 碧珂·徐瓦茲/Jaja 出版社
德國漫畫界最重要的靈感來源始終是真實生活,即使在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期間也一樣。許多插畫家透過藝術記錄疫情對他們日常生活造成的影響,並將作品發表在網路上。
有位插畫家將自己主持網路評論的經歷畫成漫畫;另一個描述自己在黑森州小鎮裡三代同堂的童年故事;第三個插畫家,探討土耳其裔德國人在面臨雙親和祖父母的祖國政治動盪時,必須要處理的身分問題與衝突。
德國漫畫界最重要的靈感來源就是真實生活。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德國插畫家的新近出版品中,也出現不少以自身經歷為創作靈感的作品。上一段提到的三位女性插畫家就包含其中。在《太陽嘲笑西班牙》(Über Spanien lacht die Sonne,Reprodukt出版社,2020年3月)中,卡特琳·克琳納(Kathrin Klingner)以草圖風格畫出具有動物頭部的人物,探討網路中的仇恨、種族主義與陰謀論。安珂·古爾(Anke Kuhl)的《好傢伙!》(Manno!,Klett Kinderbuch出版社,2020年2月)中讓人想起繪本的彩色圖畫,講述了自己年少時的故事,幽默風趣。碧珂·徐瓦茲(Büke Schwarz)以簡約、半寫實的風格,創作出《不置可否》(Jein,Jaja出版社,2020年1月),描繪一位德國─土耳其藝術家陷入政治、藝術與身分之間的緊張關係。
與日本或美國漫畫大相逕庭
在許多漫畫中,這三部作品代表了德國漫畫的長期趨勢,亦即以現實為基底的敘述風格,因而與美國、法國或日本等漫畫大國形成鮮明的對比。在美、法、日等國家,虛構題材仍舊是漫畫生產的大宗。但是在德國的新出版品裡,主流作品絕大部分還是傳記敘事或至少取材自真實生活的半虛構作品。其中偶爾出現從自傳改編的圖像小說,例如《我自由的德國青年》(Meine Freie Deutsche Jugend,Ch· Links出版社,2020年3月),便是漫畫雙人組湯馬斯·韓瑟勒(Thomas Henseler)與蘇珊娜·布登貝格(Susanne Buddenberg),以克勞蒂亞·魯遜(Claudia Rusch)的書為基礎,創作出敏銳且帶點漫畫風格的黑白圖畫。
不過在多數情況下,插畫家自身的生活才是故事的來源。以潦草隨意風格繪製的作品集《經紀公司的笨蛋拉斯》(Lars, der Agenturdepp,Cross Cult出版社,2019年12月)就是如此,作者安德烈·盧克斯(Andre Lux)改編了自己在經紀公司的工作經歷。安德烈亞斯·米夏克(Andreas Michalke)在《模擬人》(Der analoge Mann,Repordukt出版社,2019年11月)一書中,以偏卡通的清晰線條匯集了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事件。
非虛構漫畫人氣永遠不墜
在德國市場上,取用真實素材的趨勢也出現在人氣始終不墜的非虛構漫畫中,數量占居新出版品第二。在這類作品中,插畫家不僅取材真實生活的事實,也在故事中融入虛構元素,或者至少以自己的方式將現實濃縮在故事裡。例如碧吉特·威賀(Birgit Weyhe),她的圖畫情節受到不同傳記的啟發,部分取材現實,部分又是表現力豐富的象徵,以《生命線》(Lebenslinien)為標題,每個月在《每日鏡報》(Tagesspiegel )發表,一共連載了兩年,如今集結成冊出版(avant出版社,2020年3月)。偏向漫畫風格的圖像小說《貝多芬》(Beethoven,Carlsen出版社,2020年3月),故事詮釋相對也比較隨興,一樣取材自真實作曲家的生平,由作者皮爾·米特(Peer Meter)與插畫家雷姆·布洛(Rem Broo)共同創作。
自傳素材蔚為趨勢
不過,根據朱利安·佛洛依(Julian Voloj)與馬辛·波竇雷克(Marcin Podolec)兩位作者的說法,以線條分明的彩色鉛筆畫美學繪製的《獻給足球的人生》( Ein Leben für den Fußball,Carlsen出版社,2020年3月),則是完全真實呈現足球選手歐斯卡·羅爾(Oskar Rohr)的人生片段。黑白圖像小說《流浪漢之王》(Der König der Vagabunden,avant出版社,2019年10月)表現力十分豐富,作者帕翠克·史派特(Patrick Spät)與碧翠絲·達維斯(Beatrice Davis)在描繪政治活躍家格雷勾·戈格(Gregor Gog)時,也一樣十分貼近史實。德國除了這股偏好真實素材與自傳題材的趨勢,類型漫畫近來也蓬勃發展。尤其是奇幻、童話與犯罪,非但許多作品陸續出版,還引起國際注意,在法國或美國大為暢銷,2020年春天美國版的童話冒險故事《被分割的房子》(A House Divided)即為一例,創作者分別是海柯·洪里希(Haiko Hörnig)與馬利烏斯·帕利查(Marius Pawlitza)。
女性插畫家的崛起
這類書當中有些是針對較為年輕的讀者而寫,就如簡潔清晰的彩色圖像小說《艾倫·偉爾德》(Alan C· Wilder ,Carlsen出版社,2020年3月),作者為帕翠克·維博萊特(Patrick Wirbeleit)與吳爾夫(Ulf K)。近幾年來,兒童漫畫是德國出版界特殊成長的書種。不過,大部分的類型漫畫仍適合各個年齡的讀者閱讀。包括由卡特琳·卡爾(Katrin Gal)所繪、在美學上類似動畫電影的科幻系列《半徑》(Radius),第二集也在今年春天出版(Splitter出版社,2020年2月);或者視覺上貼近法國類型經典的新版童話故事《美女與野獸》(Die Schöne und die Biester,Splitter出版社,2020年2月),由芙勞克·貝爾格(Frauke Berger)與鮑里斯·科赫(Boris Koch)所著;以及克勞蒂亞·施密特(Claudya Schmidt)的奇幻作品《夢魔》(Haunter of Dream),其優美豐富的圖畫令人心動,目前收錄在《伊利亞》系列(Yria,Splitter出版社,2019年11月)第三集。自傳式漫畫與類型故事尤其也帶出德國漫畫界另一個重要趨勢:女性插畫家的重要性不可同日而語。過去幾年,已可見女性插畫家的身影,不過近來趨勢更加明顯。即使在長期由男性作家與插畫家主導的科幻與奇幻領域,女性也逐漸占有一席之地。
新型冠狀病毒肆虐下的漫畫
除了可以明確歸入某類型的作品外,還是有一些無法清楚分類的出版品,其中包括安娜·海菲遜(Anna Haifisch)與馬克思·拜亭根(Max Baitinger)的藝術漫畫。海菲遜的《夏皮》(Schappi,Rotopolpress出版社,2019年9月)與拜亭根的《快樂地》(Happy Place,Rotopolpress出版社,2020年3月),雖然匯集了可以當做漫畫閱讀的短篇故事,但更容易讓人聯想到是結合文字與插圖的作品,自由大膽嘗試各式各樣的圖像敘事形式。兩部作品的最後成果介於漫畫、插畫與視覺藝術之間,在德國出版品中顯得與眾不同。另一個影響德國漫畫界內容的因素,才剛剛冒出頭來,那就是目前全球大流行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雖然嚴重威脅漫畫商和出版社的經濟收入,另一方面卻也激發出插畫家的創作熱潮,至今主要集中在網路上。例如德國最出名、最有成就的漫畫家之一雷夫·柯尼希(Ralf König),就在臉書與其他管道發表作品,描寫新冠疫情危機如何影響他筆下著名人物康拉德與保羅的日常生活。莎拉·布里尼(Sarah Burrini)在她的網路漫畫系列《人生不是小馬牧場》( Das Leben ist kein Ponyhof)中,同樣處理當前疫情對她生活和筆下角色的影響。原本預計2020年夏天舉辦的埃蘭根國際漫畫沙龍,由於新型冠狀病毒取消,取而代之將許多不同插畫家的相關短篇漫畫發表在其網站,活動標題是「在家工作的特徵與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