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課堂上討論仇恨言論

Hate Speech wird oft anonym verbreitet. Daher zeigt das Bild nur tippende Hände auf einem Laptop. Illustration Yukari Mishima. © bpb/Goethe-Institut; Illustration: Yukari Mishima

在圍繞著仇恨言論的諸多爭議之中,諸多團體針對其價值與規範進行協商,早稻田大學教授Joachim Scharloth提出專題報告,探討仇恨言論如何在語言上和情境上顯現出來,如何定義仇恨言論,以及這個議題在課堂上又有哪些潛力。

關於仇恨言論,幾乎人人意見一致,是一個社會凝聚力的毒藥。但是,法院、報紙和社群媒體的平台上,關於何謂仇恨言論,以及言論自由的界線在哪裡,仍舊各持己見。

早稻田大學教授/博士 Joachim Scharloth的專題研討會上,參加者首先探討仇恨言論的定義,以便理解哪些不同的目的會隨著這個概念出現。在研討會的第二個部分,藉助語言庫研究來辨認典型的構詞與表達模式,繼而加強對岐視仿射語言形式的語言意識。

然而,正因為仇恨言論的貶低與排他效應並不只由語言形式產生,這個半日的專題研討會的第三部分的內容為,闡明其使用時的典型局面與情境。參加者被要求特別針對第三方/公眾的角色加以研究。最後,討論不同的延伸議題,如何將仇恨言論作為一個主題,在外語和國家概況的課堂上進行討論,以及過程中應該注意那些事情。

報告人:Joachim Scharloth教授/博士
東京早稻田大學教授暨海德堡大學客座教授
 

Porträt Dr. Joachim Scharloth © privat

簡歷

Joachim Scharloth 教授∕博士的研究重點是文化分析語言學和語料庫語言學,他是德勒斯登工業大學特別研究領域「謾罵」計畫小組的成員,發表過許多篇論文,也是許多本以仇恨言論和新右派語言為主題的文集的編選者。他的著作《醜陋的語言:以仇恨言恨為原則的新右派(暫譯)》(Hässliche Wörter: Hatespeech als Prinzip der neuen Rechten), (2021年,Metzler出版社)最近剛出版。
 

請您訂閱歌德學院社群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