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協作工具、專門應用程式和聊天機器人等新科技,在減輕錯誤資訊和假消息的影響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協作工具可讓社群更有效合作,亦可分享資訊,甚至收集資料,為輿論提供必要資訊。應用程式可讓使用者立即取得經驗證的資訊和查核事實。聊天機器人 (Chatbots)可與使用者互動,檢視可疑內容、回答查詢,並查核事實,以達遏制不實消息的目的。技術進步有助於即時回應錯誤資訊、提高假消息意識、改善媒體素養、加強公民參與,並促進更深入瞭解資訊環境。
2013年,台灣軟體工程王向榮(Ronny Wang)在
g0v 零時政府 [1] 舉辦的第四屆駭客松上提出了查核新聞真偽的想法,進而催生了「新聞小幫手」。「新聞小幫手」是一個瀏覽器擴充套件,旨在提高用戶對可疑資訊的警覺性。「新聞小幫手」適用於Google Chrome和Firefox,用戶瀏覽新聞網站時,「新聞小幫手」將自動分析內容,並在檢測到可疑資訊時彈出警告通知。隨著大眾新聞閱讀習慣從電腦轉向行動裝置,王向榮決定停止這項服務,g0v零時政府社群則與時俱進,創建了如
「Cofacts」等新的項目。
「Cofacts」聊天機器人是一個利用群眾協作的事實查核平台,整合在台灣最為普及的即時通訊軟體LINE中(該應用程式有90%的台灣市占率),用戶可以輕鬆轉發可疑訊息,機器人會在眾包(群眾外包)謠言資料庫中搜尋匹配資訊,並即時提供事實查核反饋。
Cofacts是一個協作平台,任何人都能夠查證事實並貢獻到共享的知識庫中。Cofacts強調應對錯誤資訊時應採納不同觀點,故該平台致力於收集和呈現各種意見,幫助用戶在面對矛盾的資訊時做出明智的決定;同時基於「沒有任何單一實體掌握絕對真理」的信念,鼓勵用戶自主評估資訊,而不是依賴於單一權威來源。事實查核的結果可以由其他用戶審查,平台同時還包括其他組織的事實查核結果,進而提供了一個公共討論的平台。
韓國的
Parti Co-op合作社開發了創新的線上協作平台,事實查核不再只依賴社會大眾的貢獻。Parti Co-op開發的平台具有雙重目的:透過幫助收集有關爭議事件的完整資訊和數據,為輿論建立事實基礎,從而增強透明度,避免受到誤導或謠言的影響。
© Yukari Mishima
台灣諺語有云:「造謠一張嘴,辟謠跑斷腿。」Cofacts已將人工智慧技術整合到其事實查核系統中。人工智慧可有效減少錯誤資訊和仇恨言論,故而日漸受到重視。利用人工智慧打擊假新聞在日本也勢不可擋:2018年,
日本事實查核倡議(FactCheck Initiative Japan, FIJ) 將由人工智慧驅動的
「事實查核控制台」(Fact-Checking Console, FCC)整合至其事實查核網絡。該FCC系統由SmartNews公司和東北大學自然語言處理實驗室合作開發,利用人工智慧和自然語言處理(NLP)技術,自動檢測社群媒體如X(前推特)上的可疑資訊,幫助FIJ員工和志工不斷監控和識別錯誤資訊和假消息,而後由合作媒體進一步調查和查核事實。
除了事實查核之外,一些公民社會組織致力於從更宏觀的角度來審視整體資訊環境。
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原名資訊操作研究小組(IORG))龐大的線上內容資料庫每天處理超過1200萬條文本聲明,追蹤網路上可疑內容的來源,並監控特定言論如何影響輿論。透過結合人類專業知識和AI的合作模式,分析資訊生態系統,識別並剖析背後由有心人士操弄而不實的言論。
教育倡議在賦予個人駕馭複雜資訊環境的能力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傳統的媒體素養教育已不合時宜,需要更新為「數位素養」,並傳達給更廣泛的公眾。
像台灣的
「假新聞清潔劑」 便是投身宣揚數位素養的組織,旨在教育老年人數位素養的概念,培養老年人識別和判斷資訊真假的能力。透過培養媒體素養和批判性思維,有助於建立一個對錯誤資訊和假消息更具抵抗力的社會。針對長者等易受影響群體的教育尤為重要,因為他們經常成為錯誤資訊和假消息攻擊的目標。
台灣另一個的非營利組織
「放伴教育協會」則針對教育工作者和學生,由多位中小學教師、大學教授、非營利工作者於2020年共同創立,合作對象多達160所學校和 3500名教師。放伴教育協會設計了引人入勝、以行動為導向的課程,希望將公民議題帶入課堂。這些課程將錯誤資訊和假消息的複雜問題簡化為適合不同課堂形式的主題,並促進學校內的跨學科合作,加強教師和學生的公民參與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從而增強數位素養。
國際合作在對抗全球性的錯誤資訊和假消息中至關重要,涉及全球資訊生態系統中各類組織和相關人員的合作。例如,台灣、日本和韓國的事實查核組織積極參與
「國際事實查核網絡」(IFCN,International Fact-Checking Network)和
「新冠肺炎真相聯盟」(CoronaVirusFacts Alliance) 等國際網絡,促進了最佳實踐、工具和策略的交流,促進了全球範圍內公民社會努力的整體效果。IFCN還向包括韓國Parti Co-op在內的34個國家的事實查核機構提供了總額高達97.5萬美元的資金。
© Yukari Mishima
在東亞國家中,民間社會與政府和私營部門之間的關係各不相同。在韓國,政府與事實查核機構的關係有時是對立的:2017年總統競選期間,保守的自由韓國黨(現稱「國民力量黨」)起訴首爾大學事實查核中心(SNU),指控其偏見和誹謗。雖然刑事訴訟遭迅速駁回,民事訴訟卻拖延了兩年之久,法院最終裁定SNU事實查核中心勝訴,判決認為公眾人物的事實查核對民主至關重要,而不該視為一種誹謗形式。
韓國事實查核計劃的資金來源也遭到施壓,要求減少資金提供。例如,韓國最大的搜尋引擎、素有「韓國Google」之稱的Naver自2017年以來每年為SNU事實查核中心提供約78.3萬美元的資金,但2023年卻宣佈撤回資助,對外只宣稱是基於「戰略考量」而不得已做出的決定。
不同於韓國,公私合作在台灣卻是政府應對新挑戰的常見方法,有助於解決問題、建立信任並獲得支持,包括打擊錯誤資訊和假消息的努力。台灣行政院2018年的報告強調了公私合作的重要性,唯有透過第三方事實查核人員和系統,才得以建立一個強而有力的防禦機制對抗錯誤資訊。台灣政府一直支持與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等組織合作的事實查核計畫,並透過Cofacts等平台與科技社群互動,實例包括選舉和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即時事實查核。
日本政府對打擊錯誤資訊和假消息的支持較為間接。透過設立「平台服務研究小組」,日本總務省意識到在維護言論自由的同時,對抗社群媒體上錯誤資訊和假消息的必要性,而建議私人部門可以自發努力,促使「網路安全協會」(Safer Internet Association, SIA)建立了「假消息對策論壇」。論壇上的討論凸顯建立一個事實查核機構的需求,SIA最終於2022年10月成立了「日本事實查核中心」(JFC,Japan Fact-Check Center)。雖然政府部門並未直接參與設立JFC的過程,但其最初識別問題和後續建議卻也間接催生了JFC。
東亞地區的公民社會在減緩假消息影響的參與是一個充滿動態和不斷演變的領域,卻也面臨諸多挑戰,例如在高度兩極化的環境中保持中立的同時,如何有效地打擊錯誤資訊。公民社會組織需要建立強大的國內和國際網絡,對抗錯誤資訊和假消息的整體生態系統應包括事實查核人員、研究人員、線上平台、媒體素養教育工作者、媒體和政府機構。透過共享最佳實踐、技術工具、合作策略和監管工具,個別努力的影響力得以放大,形成對抗錯誤資訊的統一戰線。
人工智慧(AI)有望顯著改變資訊環境,為保持公共輿論的完整帶來新挑戰。創建複雜的假身份和多重帳戶,並結合AI生成的內容將變得越來越普遍。其中AI驅動的實體可以短時間內產出大量高品質內容,可能淹沒人類的聲音,甚至還將能夠更微妙、更有效地操縱各種言論,大規模塑造公眾輿論。最令人擔憂的是,隨著部署成本和技術壁壘降低,這些能力將變得更加普及,可能加劇錯誤資訊在數位平台上的傳播。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公民社會組織、科技創新、公民參與和國際合作缺一不可。倘若缺乏協調努力,建立一個更具知識和韌性的社會將越來越難以實現。